家庭是一个人礼仪养成的重要场所,也是学习为人处事、待人接物之道的起点。作为少年,在家庭中,首先要学会用合宜的方式对待父母、兄弟姐妹等。父母兄弟是我们最亲近的人,孝敬、关爱他们,很容易就能做到。慢慢把敬与爱扩大,推及他人,就会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的世界。
古语说:“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历史上有很多有名的孝子,最著名的当然要数收入二十四孝的名贤们。我们都要向历史上的贤人学习,争取做一名孝敬父母的人。其实,只要是一个正常人,都知道要善待父母。但是只知道要善待父母是不够的,我们必须把孝落实到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中去,才算真正做到了孝。
孝敬父母的礼仪很多,我们在这里只介绍适合少年儿童的部分。其他礼仪需要我们在日后不断地学习。
传统礼仪,对子女在一天之中侍奉父母的礼仪有一个非常简明的概括,就是「晨则省,昏则定」。晨省,就是为人子女的早上要早早起床,洗漱完毕后,来到父母的床前问安。昏定,就是在晚上睡觉前,为人子女者要帮父母整理被褥,祝他们晚安。作为少年,身体还处于生长发育期,属于童子,传统礼仪并不要求童子早于父母起床、晚于父母休息。
我们要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更要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就是要争取做到:早晨梳、冼毕,第一件事就是向父母问安;晚上休息前,向父母道晚安。
「出必告,反必面」。「反」是返回的意思。这句话是说我们出门的时候,必须禀告父母;我们从外面回到家中的时候,也必须要先拜见父母。为什么呢?出告是为了免得义母不知我们的去向而为我们担忧。反面的礼仪除了免得父母的忧心外,还有一层意思,就是为人子女者心中同样挂念着父母,离开父母一段时间后,急于知道父母是否一切安妥,所以回到家中的第一件事就是拜见父母。
我们约同学出去玩耍,在出门的时候一定要告诉父母我们的去向,回来后也要向父母说声「我回来了」,免得父母担心。为了不让父母担心,我们也应绝不去做危险的、没有意义的活动。
传统礼仪,对子女在一年中侍奉父母的礼仪也有一个非常简明的概括,就是「冬则温,夏则清」。清是清凉的意思。说到「冬温夏清」,我们很自然就会想起历史上的一位孝子——
「香九龄,能温席」的黄香。黄香年方九岁,就已深知要孝敬父亲(那时,他的母亲已经去世)。炎炎夏日,他就用扇子把父亲的枕席扇凉。凛凛寒冬,他就用自己的身体把父亲的床褥焐暖。
现在我们的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了,夏天有风扇或空调,冬天有暖气,已经不需要我们像黄香那样做。但我们在生活中,如果自己感到酷热,心中就能想起父母必定也会非常酷热;如果我们自己感到寒冷,心中就能想起父母必定也会感到寒冷。这样一种把自己的感受扩及父母身上的想法就是孝心。如果我们再进一步把这种孝心表达出来,比如在寒冷的时候给父母奉上一杯热茶或是一句嘘寒问暖的关切,就是孝行了。如果我们在寒冷或酷热时,想到的只是自己,那就是孝心还没有立起来、发出来,自然也做不出孝行来。
我们都爱自己的父母,但却常常会做出些不孝的行为来,而更糟糕的是,很可能自己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些。我们内心深爱自己的父母,就首先要表现在自己的容颜上,也就是说在父母面前要和颜悦色,总是表现出很开心快乐的样子。不要小看这一点,连孔夫子都说侍奉父母最难做到的就是和颜悦色(所谓「色难」)。
和颜悦色,首先是要向父母展示自己的状态很好,可以免去他们的忧心。有孝心懂礼仪的人,不会在父母面前表现出忧心忡忡的样子,不会当着父母的面叹气,因为那样也会引起父母的忧心。和颜悦色,另一方面蕴含着讨父母欢心的意思。
老莱子年逾古稀,还常特意穿上婴儿式的彩衣,做出些稚拙的动作,以取悦父母。他因此成为著名的孝子,被后人列为二十四孝之一。
除了要注意容色的和悦之外,在父母跟前,还要注意自己的声容。和父母交谈时,我们的声音也应该是柔和温顺的(而且万不可直呼父母的名字)。即使父母偶尔有些小过失,我们劝谏他们的时候,也应该下气怡声(不可顶撞,声音要柔美)。父母召唤时,我们要立即答应,并且停下正在做的事情,迅速来到父母跟前,恭敬地听从他们的吩咐,并且要立即付诸行动。万万不可不理不睬,或者用不耐烦的语气回答,或者答应之后迟迟不把父母的吩咐付诸行动。这都是障逆不孝的行为,一定要避免。
和颜悦色、下气怡声,都是要我们顺从父母,不可忤逆父母之意。孝的最基本的要求就是顺。当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父母有过失,我们也应该用这样的态度来劝谏,而不是据理力争,因为那样就会伤害与父母之间的亲情。顺从也并不是拒绝交流,少年还未能自立,很多时候要主动与父母交流,交流过程中的态度也应该是和怡的。
我们为人子女的,要时时心存父母的恩情、感念父母的恩情。虽然少年儿童年龄还小,但也要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合乎礼仪的事。
在和父母长辈等用餐时,应该请父母坐在尊处,等父母举筷后自己再吃。我们还要主动为父母布菜、盛饭,要用双手捧持着把饭碗献给他们。用完餐后,应该主动帮父母收拾碗筷、打扫卫生。
我们平时要留心父母爱吃的食物,以便以后能很好的奉养他们。我们自己享用美食的时候,也要心想着父母,并把美味的东西带给父母。
在家中,我们要主动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帮助父母分担忧劳。看到父母辛苦操劳,我们能为他们倒杯水、端杯茶,甚至哪怕是替他们擦擦汗水,都会让他们心中感到宽慰。
父母身上有痛痒之处,我们要帮助抓搔,让他们感到舒服。父母吃药,我们主动为之做准备,取好药、倒好水,并自己喝一口,试试水的温度,然后告诉他们,温度正好,可以吃药了。父母行动不便或年事已高,我们服侍他们日常起居。
父母外出,我们站在家门口送别。父母回来时,我们到门口迎接,帮助递接物品。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恰是我们孝敬父母的表现。孝敬父母不在于做出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孝行,而在平时生活的一点一滴中。
如果家中有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应该帮助爸妈服侍他们的生活,应当积极主动的陪老人聊天,谈一些生活上的趣事,并主动关心老人的身体健康。如果不住在一处,应该和爸妈经常去探望。如果实在不能经常探望,也应该时常打电话问候。
我们孝敬自己的父母,就要把这种孝敬之心扩展开来,同样爱戴、尊敬别人的父母。我们孝敬父母,就要为父母增光,不可辱没父母的名声。
有些事情,乍看起来似乎与孝敬父母无关,其实不然。我们所做的事情是合乎道义的、是正确的,就会为父母争光。因为别人一旦提起,就会翘起大拇指,夸赞说这是某某家的孩子,真幸运啊,有这样的好儿子/女儿。父母因此也会显得荣耀。
我们所做的事情是不合道义的、是错误的,那无异于给父母丢脸。因为人家一旦提起,就会露出鄙夷的神色说这是某某家的孩子,真是不幸啊。那样就会让父母蒙羞,让他们在人前抬不起头。
因此,我们把孝敬的心扩大。爱父母,和爱祖国、爱人民是一致的。凡是为父母争光的行为,都是孝敬父母的表现;相反,任何损害国家或他人利益的行为,都是对父母的不敬。只有做到这些,我们才算真正做到了孝。对于少年来说,我们努力学习,取得好的成绩,就是孝,反之就是不孝。
周公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周公的长子叫伯禽,弟弟叫康叔。他们三次去朝见周公,都被打了,周公也不说理由。康叔不知其故,就对伯禽说:“有位贤人叫商子,我们何不去向他请教呢?”两人见到商子,希望商子指点迷津。商子说:“你们何不到山南去看一棵树?它叫乔树。”于是,两人来到南山之阳,找到了那棵乔树,但见树干挺拔,昂首朝天,便回来告诉商子。商子说:“乔树象征的是为父之道啊。”商子又说:“你们何不到山北去看看?那里有一棵树,名叫梓树。”于是,两人来到南山之阴,见到了那棵梓树,但见它低矮而向前俯屈,便回来告诉商子。商子说:“梓树,象征的是为子之道啊。”两人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挨打的原因是自己的行为不像为人子弟之人。第二天,两人一见周公,就「入门而趋,登堂而跪」。周公一看,颇感意外,怎么两人跟换了个人似的?周公抚摸着他们的头,让他们吃过饭,然后问道:“你们见到哪位君子了?”两人回答说:“见过商子了。”周公感慨地说:“商子真是君子啊!”后人便把「乔梓」作为「父子」的代称。
李皋是唐朝的名臣。他在担任衡州刺史期间,政绩卓著,深得百姓爱戴。但因遭人诬陷,他被召回京城审查。李皋心想母亲年纪大了,要是知道了此事一定会受到惊吓,便叮嘱家人,千万不能让老人家知道。于是,在接受审查时,他就穿着囚衣出门,回到家中,便换上朝
服,仍不失刺史的威仪。后来,他被贬到潮州,便跟母亲说是升迁,还做出一副高兴的样子。母亲信以为真,非常欣慰,根本不知道儿子是被贬职。后来,李皋的冤案得到平反,朝廷恢复了他的职务。李皋回到衡州任上时,百姓扶老携幼,夹道欢呼:“还我使君!”这时,李皋才跪在母亲面前,诉说此前被诬遭贬的经过,并请求母亲治他的欺诈之罪。世人无不赞美李皋的贤良和孝心。
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在丑夷不争。
——《礼记》
夫为人子之礼,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恒言不称老。
——《礼记》
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
——《礼记》
编著┃清华大学中国礼学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