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君儒智库 > 君儒课堂 > 人文经典 > 经典 >
编者按:
潘麟先生少年向学,徜徉于佛老与文史哲等,玩味于儒家仁义良知之教,方知华夏智慧,一脉千古,朴实无华而又微妙深远。为报圣贤教化之恩,为报国土养育之德,故发愤而著《〈大学〉广义》。值此时代巨变、举世彷徨之际,以期张扬此圣学于当世及未来,企求薪火相传,为民族指示方向,为人生指示归途。
东西方文化对人之“三性”需求往往偏执一端:以儒佛道为代表的东方文化过于注重德性,忽视人的基本生物性需求;而西方文化则过于注重生物性需求,漠视人性和德性需求。人之“三性”需求得不到均衡的正视与满足,均会滋生相应的疾病、紊乱、非理性、人生无价值感、无意义感等异化现象。只有对人之“三性”需求做到鼎足而观,协调发展,人类社会的文明之花,才会健康常青,永不凋谢。
潘麟先生弘扬圣学,一者著书,二乃讲授经典而拍摄制作成授学视频。现将先生讲授《大学》之视频发布于此,敬请关注。
第一集 《大学》之由来
《大学》作者曾参,是先秦儒门五圣之一,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儒家另一部重要经典《孝经》亦归为其名下。其“修齐治平”之政治观,“省身”“慎独”之修养观,“以孝为本”之孝道观等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
第二集 宗圣曾参
《大学》有“儒家《圣经》”或“中国《圣经》”之称,是指示终极生命之真相,揭示生命实践之方法与次第的生命学著作。儒、佛、道、瑜伽、周易等以中印为代表所蕴涵之东方文化,乃通过生命探索与生命实践而成为“大人”——即成为圣贤之文化。建基于此文化基础之上的科学,乃为生命科学。
第三集 何谓“大人”
《大学》有“儒家《圣经》”或“中国《圣经》”之称,昭示其认识自己,修养自己,完善自己此“为己”之学三部曲,即于内达至“内圣”之境地,于外则自可齐家、治国、平天下,成就“外王”之盛德伟业。悟此涵义,方知当今天下,众人对“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之语,竟大都是对千古真理之误读。
第四集 为己之学
《大学》有“儒家《圣经》”或“中国《圣经》”之称,其指明了成为圣贤的三条道路。其一者乃“尧舜性之”,即“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 意为先天本有,与生俱来之德性良知,若江河决堤,汹涌澎湃,自然显发出来。此乃尧、舜、孔子、佛陀等古圣先贤“顿悟”之路。
第五集 成圣之路——“尧舜性之”
《大学》有“儒家《圣经》”或“中国《圣经》”之称,其指明了成为圣贤的三条道路。其中之一是“汤武反之”,即通过修行工夫,超越物欲,化除习气,以恢复先天本有之道德、品行、智慧、能力,达至自然无为之圣人境界。“反之”之路,乃渐修逆觉之路。
第六集 成圣之路——“汤武反之”
《大学》有“儒家《圣经》”或“中国《圣经》”之称,其指明了成为圣贤的三条道路。其一者为“中庸之道”,即将“性之”与“反之”有机地结合,将先天后天,因位果位,有为无为,造作自然,现象本体,打成一片,混为一味,浑无罅缝。此仁义之道,乃华夏民族千百年来所追求的和谐之道。
第七集 成圣之路——“中庸之道”
包括《大学》在内的整个儒学,皆是成就内圣外王之德性教育体系。德性之义,含本体、真理之义。而以儒、佛、道、瑜伽等东方文化孕育诞生的生命科学所言之真理,乃是内在的主体之理,是内在生命透显的真理,是性体中内含的存在真理。西方自然科学所发现之真理,乃是外在的客观真理,是没有生命的物理,是客观事物的内在结构与外延真理。
第八集 “德性”的含义 ①
德性之义,含创造义;含圆满义;含清净义;含永恒义……
第九集 “德性”的含义 ②
《大学》有“儒家《圣经》”或“中国《圣经》”之称。包括《大学》在内的整个儒学,皆是成就内圣外王之德性教育体系。德性之义,含自然、自在、自主、自由、自发、自足、自律等诸义。
第十集 “德性”的含义 ③
《大学》“三纲”之“明明德”与“亲民”,核要地指明了成就圣贤之道,即对内成就自己,明彻、彰显自明、自觉、自足、自生等先天本有之德性;亦即将孟子所言的“四端之心”扩充之,通化之,而达至圣贤之境界。对外则至诚地关爱他人,无我地成就他人,从而实现一切道德创造,创造一个人间净土。
第十一集 “明明德”与“亲民”
如何判定我们的“明明德”与“亲民”已臻于“至善”之境?其标准便是“无我”——无自我,无私心杂念,无物欲之我。无我乃成就事业,成就人生,成就圣贤之前提。无我与止于至善乃互为因果关系,达至无我,即达至至善。
第十二集 止于至善
知止即指理明法透,见地真切。知其止,我们也就自然明白人生实践之方向;自然懂得生命价值之所在;自然在纷繁复杂的人世间不会轻易迷失方向;自然对种种微妙难辨的是非善恶不会轻易迷失判断——依于心体、性体而来的自明智慧——“德智”之判断。这便是“有定”。
第十三集 知止而后有定
《大学》曰:“诚于中,形于外”,指的是一个人内在“在圣不增,在凡不减”的千古不易之德性一旦显发出来,一旦于内得定,则我们外在的生活、人生、文化、社会和整个天地万物,就能静下来,就可以让外在的他人他物在其如如不动的定力之影响作用下,自然获得从未有过的宁静、畅达、庄严和圣洁。
第十四集 定而后能静
安心问题,或曰心安问题,是东方文化中儒佛道等几大系统共同重视的核心问题。儒家安心,紧扣“仁心”“德性”而不失,于心体、性体之积极面而发扬良知,于百姓日用间成就道德,于经世济国中安顿其心,彰显仁义。那么,儒家安心之与佛家比较有何异同?潘麟先生为我们给出了答案。
第十五集 静而后能安 ①
“吾心未宁,乞师与安。”禅宗二祖慧可断臂求法,祈请达摩祖师开示安心之道,从而明心见性的故事,流传千年,脍炙人口,发人深省。儒佛道乃至整个东方文化,乃至整个人类文化,都把安心作为其终极目标。
第十六集 静而后能安 ②
佛家认为,吾人心之不安,是因虚妄、梦幻、颠倒、迷执、业障、无明等因由所致;儒家在肯定其诸种原因外,认为引起吾人心之不安的主要原因在于圣贤不出,道德不行,家国无道,天下不平。佛家安心后,方去济世化民;儒家济世化民后方得心安。故此佛家终极之处,恰是儒家起步之始……儒佛两家,皆为获得终极安心,然其路径与理趣则大为不同。
第十七集 儒佛安心之道的异同
“虑”者,乃心性内涵的先天本有、与生俱来之智慧——先验智慧。先天本有的智慧,主要体现在真善美三个方面。安于心性之真,则兴发觉悟智慧;安于心性之美,则兴发艺术式的欣赏与快乐智慧;安于善,则兴发道德智慧。此三者,皆为智慧与快乐之源泉。
第十八集 安而后能虑
古来“得”“德”互为通假。虑而后能得,落到“得”字上,就是“活出来”三个字。经过止、定、静、安、虑之方式、途径或面向,若是一个人将道德、良知活出来,则其乃道德良知之化身;若是一个家庭、国家将道德良知活出来,家庭与国家乃道德良知之化身;若是天下将道德良知活出来,则天下归仁,此乃儒家千百年来所追求之大同世界。
第十九集 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此中先后,若指事物形而下的时空性之先后,则只可成就西方文化所重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但《大学》此处所言之先后,显然是指事物形而上的存在性之先后,即此可成就东方文化所重之生命科学。知此之“先后”,方为“近道”。亦即通过止、定、静、安、虑、得六个途径,来实现“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来实现儒家圆满解脱的终极目标。
第二十集 儒家的终极目标—圆满解脱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天”之一意,谓之最高“神”——天帝,又名上帝。到了孔子这里,他引导众人不要去崇拜神,而是去追问神何以为神,即谁赋予了神以神奇的能力、神奇的智慧?谁赋予了神以永恒、博爱、慈悲?神之本源、神之母亲是谁?如此层层追问,直抵神性,明悟我们内在之天性中,凡神之所有,我们人人皆有。故此,中国文化不是神本文化,乃是人本文化。
第二十一集 神的母亲是谁
八卦成,乾坤定。伏羲画八卦,“一画开天”,此天非外在自然界之天,乃是内在的生命之天,思想之天,智慧之天,价值之天,道德之天,文明之天。人类意识从此走向觉醒,回归心性。人类从此重新认识了自己,发现了自己,回归了自己,同时也超越了自己,此乃人类的尊严和价值。此乃一宇宙性的事件,中华民族从此开始踏上了回归自己、超越自己的觉醒征程和文明征程。
第二十二集 伏羲画八卦——画开天地
追溯至炎黄、尧舜禹时代,中华民族自古圣贤相传,一直追求的最高理想,乃天下一统。念念不忘所有的人践行道德,文而化之,文而明之,自觉、自愿、自发地步入德化人生,过有道德的生活。凝聚为一句话,即明明德——实现人生的终极关怀,实现人生的圆满解脱。此乃儒家所倡导之大同世界。
第二十三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儒家对国家治理得好不好有清晰的标准,即社会公平度高不高,物质财富积累得多不多,政治架构是否合理,人民的幸福感强不强,各级行政长官是否贤明勤俭,文化教育推广得好不好,文明程度高不高等。然而,对于如何治理国家达到全面的繁荣昌盛,儒家乃至东方文化一直存在误区,即不清楚如何由“内圣”转向“外王”,一直没有清晰的理念、路径与方法推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发展。
第二十四集 先治其国
以儒家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在治国中的一个重大缺陷,就是重内圣而轻外王。即过于注重德性智慧,不注重经验智慧,所以一直没有发展建构起现代意义上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体系,如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法学与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导致一直没能实现“内圣”与“外王”协调发展的大同世界。要想成就内圣外王之道,德性智慧与经验智慧,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缺一不可。
第二十五集 内圣不能直接推导出外王
东西方文化对人之“三性”需求往往偏执一端:以儒佛道为代表的东方文化过于注重德性,忽视人的基本生物性需求;而西方文化则过于注重生物性需求,漠视人性和德性需求。人之“三性”需求得不到均衡的正视与满足,均会滋生相应的疾病、紊乱、非理性、人生无价值感、无意义感等异化现象。只有对人之“三性”需求做到鼎足而观,协调发展,人类社会的文明之花,才会健康常青,永不凋谢。
第二十六集 人之“三性”需求须鼎足而观
第二十七集 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