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君儒智库 > 君儒课堂 > 修身健体 > 修身 >
一、修身的实质是提升能量
我们生命的本质是什么样的?
有四种形式。
一是从光明走向光明
二是从黑暗走向光明
三是从光明走向黑暗
四从黑暗走向黑暗
智者从光明走向光明,和智者有缘,听从智者的教导,就从黑暗走向光明。
如果不听智者教导,就从光明走向黑暗。
如果没有缘遇到智者,那么就永远是黑暗继续从向黑暗。所以亲近智者的福报不是一般的福报。
佛陀说过,世间的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他说的是什么样的平等呀?我们本身的能量是平等的。
从能量守恒定律来说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但由于贪癫痴慢疑毒,财色名食睡这些东西,耗散了我们的能量。
一个人贪财,那么他就一定要用去得到这个东西,有得必有失,得到肉眼看到的东西,得到财,便会失去一定的能量。
世间人为什么会死,就是能量耗散了。
我们生命的真相首先是光能,光能投胎之后,开始产生精气神,产生个形状。
能量全部产生为精气神,男孩在精气神发育到顶峰之后,就开始性成熟了,女孩也一样。
成熟了就是开始耗散,懂得的人就开始修行,念经、换气、聚集,还原成光能,他就能不死,最后究竟涅槃。
如果不懂修行的人,开始贪财,贪色,能量强大就得到多,能量少就得到少,但最后一样是能量耗散,然后堕落。
能量就是“德”,通常说“行善积德”,做了好事就积攒能量;做了坏事叫“缺德”,就是降低能量。
为什么自古以来儒、释、道、各种宗教都教人行善做好事,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修行的实质就是“积德”、“积能量”。
二、修身
《大学》:欲齐齐家者,先修其身。
自古修身有三类方式,前人将其概括为“精、气、神”。
狭义之“精”,指的是精子卵子、骨髓、内分泌等精微物质;
广义之“精”,指的是整个身体和与身体有关的一切言行、礼仪法度、行站坐卧、气质风采等等。
狭义之“气”,是指中医里所说的经络之气、脏腑之气、营气、卫气等,在印度瑜伽和佛法等传统文化中,则指脉轮之气、业气、“五类”气(遍行气、上行气、持命气、等住气、下行气)等;
广义之“气”,现代自然科学中所言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这三个概念合在一起,类似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言之“气”。
庄子曰:“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知北游》)气于人体则为“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气于物体则为“聚则成形(物体、物质),散则成风(流动变化的能量,或更为抽象的各种信息)”。庄子所谓的“通天下一气耳”之“气”,即是指此广义之“气”。
印度传统哲学中也有广义之“气”的概念。印度哲学认为形而下的宇宙万物,是由五大类基本属性的物质有机地构成的,此五大类属性的物质,简称“五大(地、水、火、风、空)”。“地”指一切坚固之物,“水”指一切液体,“火”指温度或一切炽热之物,“风”指流动的气体,“空”指一切物理学中的“场”。这“五大”又是由“五气(地气、水气、火气、风气、空气)”所生。“五气”类似于现代物理学中不同属性的“能量”和“信息”。印度传统哲学中,“五大”与“五气”之间,是动态的互生、互化之关系。
“神”亦有广义与狭义之别:狭义之“神”,主要指情绪、情感、心情而言,神者,情也;
广义之“神”,是指一切精神、心理、意志、知识、思想、观念、境界等。
三、正心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个字便是儒学乃至中国文化传统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据传,这十六个字源于尧舜禹禅让的故事。当尧把帝位传给舜以及舜把帝位传给禹的时候,所托付的是天下与百姓的重任,是华夏文明的火种;而谆谆嘱咐代代相传的便是以“心”为主题的这十六个汉字。可见其中寓意深刻,意义非凡。
人为自己,会生种种心。为自己生心,这是自私。自私是人的本能,这是人性的一部分。但是自私处理不好,就会害人,害人的结果就会害己。所以只凭本能做事不行,本能必须发展为良能,才会成为大能。我们应该知道:本能是可以上达的,人性是可以升华的,人是可以改变的。
因此人应该改变自己。从哪改变呢?从心改变。让自己的心变得更光明,更广大,更美好,更圆满。
怎么改变呢?克制私欲。克制私欲,心就会升华,小我就会变为大我,这个人就可以成为圣人。只知道自私,只凭本能生活,心没有长大,欲没有升华,自然就缺少了大智慧,临事之际,遇难之时,怎么可能处理好呢?
其实你能敬人,人就敬你;你能爱人,人就爱你,这就是“得道多助”。所以一个人能由自私变得无私,他才能最好地为自己。但是人们往往转不过这个弯来,总觉得为别人付出,自己就亏了。其实所有为别人付出的人,最后都没有吃亏。一心只想着自己,总是想占便宜的人,最后却总是吃亏。
当然,如果你心里想着“所有为别人付出的人,最后都没有吃亏”,抱着一种不吃亏的心去为别人付出,那你就还是在做自私的事,你就还是会觉得吃亏,还是会生种种私欲心、嫉妒心、怨忿心,而这些心仍如以往一样的折磨你。因为你的心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做法。
什么是修心?就是修去心上的种种覆盖,种种遮蔽,恢复本来的光明,这就是致良知。所以修心之功,就在致良知。而致良知,正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目的所在。
王阳明说:“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思是良知之发用。若是良知发用之思,则所思莫非天理矣。良知发用之思,自然明白简易,良知亦自能知得。若是私意安排之思,自是纷纭劳扰,良知亦自会分别得。盖思之是非邪正,良知无有不自知者。所以认贼作子,正为致知之学不明,不知在良知上体认之耳。”
四、正语
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的力量影响巨大,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容易被人忽视。
人这一生,只用一两年时间就能学会说话,却要花上几十年才能学会闭嘴。
说话,是一种技巧,也是一种艺术,更是沟通人际往来的工具。在沟通中,大多数人总是急于表达自己,一吐为快,却一点也不懂照顾对方的感受。
因而往往适得其反:我们说的越多,彼此的距离却越远,矛盾也越多。
学会控制自己的语言,是一门了不起的学问。不要随便恶口、妄言、绮语、两舌。
恶口,就是用恶毒的语言去攻击他人,对他人造成伤害。妄言,就是信口胡说,没有事实根据,说话不负责任。
绮语,就是花言巧语,专讲好听的话来蛊惑人心,蒙骗他人。两舌,就是搬弄是非,背后说人坏话,或挑拨生事,或损害他人名声。
无论什么时候,一定要点到即止:懂与不懂,不多说。心乱心静,慢慢说。若真没话,就别说。
古德说“内无妄染”,你的心里头没有妄念、没有污染,你表现在外面,自自然然温和,这就是“和颜”。而我们今天的容貌,表现得令人不敢接近,望之可畏、望之可厌,什么原因?我们的妄想杂念太多,一天到晚,是非人我、贪嗔痴慢不断地增长,这个容颜怎么能够温和?
“爱语”就是真正爱护众生的言语。这个“爱语”不是指说的话好听,不是的。父母看到子女做错事情,呵斥他,责骂他,那是“爱语”;你要不爱护他,你不会去责备他,所以,“爱语”是真正爱护他。
别人行善,有善心善行,我们勉励他、奖励他;看到他起了恶念、造了恶业,一定要训斥他、规劝他,希望他能够改过自新,这是“爱语”。“和颜”的意思也是如此。我们要顺从经典上的教导,和颜爱语,常常关怀别人、劝勉别人、安慰别人、帮助别人。
五、正知、正念、正思维
夫子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三十而立是夫子哪里立了呢?——夫子的整个心灵是立了的,他的整个精神家园,他的正知正见是确立了,夫子到了三十岁的时候,无论别人说什么异端邪说,孔子都不会受到干扰,他都会自己做出决断,作出判断,作出考量。
正确地入思和运思。正思维有以下的几个特点。
因果正确:从因正确的推演出果。
导向正面:代表着更多的可能、更多价值、更多自主。
过程控制:目标明确,行为调理,结果可证。
六、正行
简单的讲,正行就是培养出正确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以下是一些例子。
1、持身敬肃
衣冠外貌保持整齐,心思神情端正严肃,
时时刻刻警惕和检查
自己的念头或举止是否有背离义理之处。
平日闲居无事就要安静泰然,保养德性。
而一旦投于事务之中则要专心致志,
不存杂念。精神状态清澈明朗,
就如同旭日东升,光彩照人。
2、静坐养性
每天要拿出一定时间来静坐养性,
反省自己天性中隐现的仁义之心。
正襟危坐,凝然镇定,
如同宝鼎一般沉稳。
3、早早起床
天色刚亮就要早早起床,
睡醒就不要恋床。
4、读书专一
一本书没有读完,不要再看其它书籍。
东翻西阅随意读书,
对自己的道德学问长进毫无益处。
5、阅读史书
一套《二十三史》,每天坚持读十页。
6、说话谨慎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对此要时刻注意,并将此作为
修炼品性的最重要功夫。
7、保养真气
真气存蓄于丹田之中,彻里彻外光明正大,
所作所为毫无羞于对人说之处。
8、求学不倦
每天都应获知新学问,在读书时将自己的
心得记录下来,刻意求取其中的深意。
9、爱护身体
身体是成就事业的资本,要加倍爱惜。
节制操劳,节制欲求,节制饮食,
时刻将此作为健身祛病的准则。
10、技不荒疏
无论政务军务事务如何繁忙,每月都要
写作几篇诗文,以此检验自己积存义理
的多少,同时又可藻真气强弱。
11、饭后写字
饭后写半时辰的字。所有交际应酬的文字
书信,都可以作为写字的机会。
12、夜不出门
夜晚出门容易使人耽误正事,
精神疲惫,必戒。
七、自律,是最高的修身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