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儒官网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电话: 010-68647526

仪容服饰

当前位置: 首页 > 君儒智库 > 君儒课堂 > 德行礼仪 > 仪容服饰 >

少年儿童传统礼仪您知多少会做多少?(二)举止有度

时间:2023-06-29 | 来源:| 作者:

少年儿童传统礼仪教程

 

 
 
 

 
 

 目    录 

 
 
 
 
 
 

 

序    言

 

第一章 个人仪容

第一节 什么是仪容 

第二节 举止有度

第三节 出言有章    

第四节 服饰合宜

 

第二章 家庭礼仪

第一节 亲属称谓与五伦

第二节 孝敬父母

第三节 友爱同辈    

第四节 居家杂仪

 

第三章 校园礼仪  

第一节 尊师敬长  

第二节 课堂礼仪

第三节 同学间礼仪    

第四节 校园公共礼仪

 

第四章 宾主礼仪

第一节 提前准备    

第二节 到达见面

第三节 双方交谈    

第四节 告辞回访

 

 

第五章 餐饮礼仪   

第一节 尊卑次序 

第二节 饮食礼仪

第三节 主客互动

 

第六章 公共礼仪

第一节 不干扰他人

第二节 遵守公共秩序

第三节 爱护公共设施、自然环境 

 

 
您知道这是何「礼」
 

 

 

第一章  个人仪容

 

 

第二节  举止有度

 

我们观察周围的人,就会发现他们的举止各异,然而大致不出下面两种情况:或者优雅从容,或者急躁仓促。这两种行为方式表现出不同的仪容,而其背后则是修养的高下。显然,我们应该向前者看齐。

下面我们分别从静态(坐、立)、动态(行走、屈伸、手容恭)两方面来学习身体的礼仪,以养成君子风范。

 

 
一、静态:立、坐
 

 

1  立 

站立时,两足平放,足间距约与肩同,身体重心放在两足间,不可偏倚,头颈、脊椎要中正挺拔,双手重叠置于小腹前,男生左手在外,女生右手在外,目光亲切、端正。这样的站立叫做经立或正立(示意家长看图练习)。经立主要用于与同辈人、同龄人在一起的时候。经立时,要用孟子说的经立又可称为山立。一个人如果做到了这些,即使:“白刃交与前,泰山崩于后”,也能凛然不动,无所畏惧。

 

 

 

(插图二)在经立的基础上,稍微弯腰俯身(颈部不宜弯曲,即不宜勾头),叫做恭立。恭立主要用在一些比较隆重的礼仪场合,或与尊者共同站立时。腰身微俯是谦虚、恭敬的表现。

 

 

站立时,视线要根据具体的场合来定。如果是和尊长在一起,师长说话时,应该注视其面部。如果尊长站着,没有说话,应该把视线放在其足部。如果尊长坐着,没有说话,应该把视线放在其膝盖上。如果是一群人站立,视线自然平前或注视着说话人即可。不管怎样,视线不应该四处游移不定。不管是经立还是恭立,都不能将重心放在一条腿上或肩膀靠在墙上、歪头、垂首。跛倚bǒ yǐ是残障人士不得已而然,作为正常人应该杜绝这种姿势。

 

2  坐 

坐的仪容,包括就座、安坐、离座三个方面。

01   就 坐

 
第一 就座顺序

与尊长在一起时,晚辈不宜先落座。尊长坐下后,晚辈应该主动站在其侧后方,以备尊长使唤。尊长命晚辈坐下,晚辈才可以入座。座位本身有次序,宜辨明尊卑。两人并坐,右为尊。三人并坐,中为尊,右次之,左又次之。若座位很多或为圆桌座位,则朝门的座位为最尊,背门的座位为最卑。晚辈坐在卑位,不仅是表明自己身份的表现,而且含有随时准备为尊长奔走效力的意思。

第二 就座方式

就位时,应该从座位下方入座,落座时应该审慎,到座位后,立定再坐,尽可能不要发出声响。所谓座位的上下方,一般是:近尊者的一边为上,远尊者的一边为下。

02

安 坐

坐定后,上身中正挺拔,双腿自然并拢,男生双手手心向下放在膝盖或大腿上,女生双手重叠置于腹前。这样的坐姿叫经坐或正坐。在此基础上,稍微俯腰,叫恭坐。经坐、恭坐的应用场合与经立、恭立大略相当。

 


 

安坐时需要注意:不可摇头晃脑、左顾右盼,也不可翘起二郎腿、抖动大腿,那样显得不够稳重。不可仰身、歪侧身体,那是傲慢的表现。不可岔开两腿。岔开两腿,古代叫箕jī坐,是非常无礼的表现。

聆听师长说话时,不要把椅子坐满,不要靠到椅背上,通常只坐1/3至1/2处,上身略微前倾,目光专注地看着师长。安坐时视线要求:尊长说话时,注视其面部。尊长未说话,则注视其膝盖。因为尊长若欲起身时,膝盖先动,作为晚辈,我们应该及时上前扶持。

 

 

与客人对坐,如果不是用餐,应该尽量靠后坐,不要贴近前面的桌子。如果是用餐,则要靠前坐,以免掉落食物,弄脏衣物或席位。与人并坐,不横撑两肱gōng,那样显得自大,而且会妨碍别人。

03   离 坐

◎示意:与人共坐时,离座前应该向对方示意(如说:失陪),然后起身。

◎离座先后:众人同时离座时,一般来说,尊长先离座,幼者后离座,但也不宜太后。

◎起身从容:起身时从容舒缓,不要仓促。站起,立定后,再离开。

◎离座方向:离座时,也应该从下方离开(座位的上、下方见前入座处)。

 

 

 
二、动态:行  走
 

人刚满周岁就开始蹒跚学步,行走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然而,不少人往往行走失当。在该快的时候慢,该慢的时候快,也就是「失足于人」。为此,有必要了解行走的常识。

行走四要素:

行走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要素,其中有两个我们无法控制,另外两个则需要我们主动加以调整。

无法控制的要素是:

第一.空间的阔狭。

第二.事情的缓急。

需要主动调整的要素是:

第一.步幅的阔狭。

第二.步频的快慢。

很显然,空间越开阔,一步跨出去的距离就可以越大(即步幅越大),速度也可以越快(即步频越快)。事情越紧急,情况也是如此。反过来,空间狭窄,一步跨出去的距离就只能越小(即步幅越小),我们的速度也只能越慢(即步频越慢)。事情越舒缓,情况也如此。因此,应该根据所处空间的阔狭以及所处理事情的缓急来判断调整步幅和步频。如果能够做到这些,就不会动辄「失足于人」了。

 

 
 
行走杂仪
 

 

在不同的场合,遇到不同的对象时,还有一些细节需要我们注意:行走时,步履要稳重,不可跳跃、狂奔。手中捧持比较贵重或易碎物品时,尤其应该慎重,小心翼翼,步幅要小,步速要慢。

 

出入公共场所,要遵守「长者先,幼者后」的原则,礼让尊长。尊长有所呼唤,或者学校开会时被点名上主席台,要立刻趋前,也就是小步快跑地上前,这是有恭敬心的表现。若是拖延不动,或者懒洋洋地踱步上前,则是怠惰不敬的表现。

路上遇见尊长,要主动快步向前问候;如果尊长没有事情,就吩咐缓缓退到一旁,等尊长走后再离开。与尊长同行,不可走在尊长前面,要跟随尊长身后,但不可远离尊长。与同辈同行,如果年龄相差5岁,也不宜并肩而行,可以稍错后些,肩随肩地前进。

 

 

三个人以上共同行进时,不可并排而行,应根据年龄大小,排成队或雁阵型,年长者在前,年幼者随后,这叫做雁行。这样既显示出长幼之别,也不会占用太多的道路而妨碍其他人。

 

 
三、动态:屈  伸
 

 

肢体的屈伸,是向他人表达敬意的身体语言。

01

握 手

握手在传统礼仪中即存在,主要用于比较亲密的人之间,或表示比较欢洽的关系,所谓「握手言欢」,就是指这种情况。当代的握手是一种比较通行的相见礼。作为少年,应该注意下面几点:

◎握手时,不能戴手套。因为戴着手套与别人握手,有嫌人不洁的意思。

◎见到尊长,不要主动伸出手来,要等尊长主动伸手时才握。如果尊长没有与自己握手的意思,应该对尊长鞠躬或作揖。

◎与尊长握手时,一定要用双手捧持,以表示亲热和尊敬,不宜用单手。因为单手相握,是身份、地位相当的人的礼仪。

 

02

颔 首

颔首是在行进途中,遇到同学或同辈朋友时的礼节。面向对方,轻轻点头即可。当同学同辈向自己颔首时,应以颔首回礼。

 

03

鞠 躬

鞠躬是向尊长表示敬意的礼节。鞠躬时,先立定(恭立),双手交叠自然置于小腹前,缓缓地前倾,停顿的时间不少于三秒钟。对越是尊敬的人,鞠躬的角度越大,弯腰停顿的时间越长。一般可分为30度、45度、90度。当我们弯腰45度时,其角度和古代的一种乐器——磐(pán)的弯度基本相似,因此又叫磐折。30度的鞠躬叫微磐。在丧礼或追悼会等凶礼场所,行礼时,应该与在吉庆时的礼有所区别:两手自然下垂,放于大腿两侧,然后鞠躬。

 

04

揖也是向尊长表示敬意的礼节,比鞠躬礼更恭敬。作揖时,先立定,双手前后相叠,男生左手在前,女生右手在前,拇指相接,两臂如同围抱大鼓,高度与心齐,缓缓下腰,头低至手,停顿的时间不少于三秒。礼毕,恢复原状。

根据弯腰程度的深浅,我们也可以把作揖分成不同的层次。这一点与鞠躬是一样的。

 

05

跪拜礼

 

跪拜礼用于过年过节对父母、祖先表示敬意或长辈逝世等特殊场合,是中国人最高的礼仪。行跪拜礼时,立定,先右膝跪地,然后左膝跪地,双手如同作揖那样合抱于胸前,然后俯首至手,再缓缓下腰,双手至地后分开,头碰到地后,至少停留三秒钟,然后直起身子,左腿先起,右腿后起,立定。这叫一拜。如果场合特别郑重,应该行再拜之礼:就是将一拜之礼再做一遍。

 

 
四、手 容 恭
 

 

01

执 持

手持物品,手的高度宜与心齐;提携物品,手的高度宜与腰齐。即使执持的是空的容器,也应该像捧着装满东西的容器一样,小心翼翼。

02

授 受

 

传递物品时,应分清物品的首尾,一般是把头部传给接受者,这是尊敬的表现。如果是有文字的纸张、书本之类,宜将文字正向朝着接受者,以便对方阅读。如果接受者坐着,授物者也坐着,传递物品时,可以不必站起来。如果授受双方都站着,传递物品时,不必坐下来授受。如果对方身材比较矮小,自己比较高大,则可以变通,自己先坐下来再传递。这样做是为了方便对方。
 

 

 
礼仪故事
 

 

 
 
晏子知礼
 
 

 

姜子是春秋时代齐国的国相。虽然他身材短小,其貌不扬,但却智慧过人,能言善辩、并且以通晓礼仪闻名于世。

有一次,晏子奉命出使鲁国。孔子就命弟子们前去观礼。子贡观礼回来后,向孔子报告说:“谁说晏子精通礼仪呢?按照礼的规定:‘登阶不历,堂上不趋,授玉不跪。’(登阶之时不可越级而上,朝堂之上不可以急趋而行,接受玉器不需下跪。)而姜子的表现完全与此相反。怎么能说是精通礼仪呢?”

姜子完成国事访问后,回来拜访孔子。席间,孔子问道:“礼仪规定,‘登阶不历,堂上不趋,授玉不跪。’而您所做的,都与此相反,有这回事吗?”

晏子答道:“我听说,在两楹之间,国君与臣子各有固定的位置,君行一步,臣行两步。

 

 
思考并讨论
 

 

1.读《晏子知礼》的故事,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2.在一些礼仪场合,我们有没有出现过跌倒之类的失礼行为?反思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行为?以后应该怎样避免呢?

 

 
 
 

 

编著┃清华大学中国礼学研究中心

编著┃清华大学中国礼学  研究中心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08 君儒(北京)国际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5256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702001250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10-52420877 010-68647526 地址:北京市西长安街万达广场CRD银座B座1205室
微信扫微码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