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儒官网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电话: 010-68647526

国典

当前位置: 首页 > 君儒智库 > 君儒课堂 > 君儒国学 > 国典 >

沈铖老师:仁之有三——学为人之义

时间:2020-11-16 | 来源:| 作者:

 

 

读《论语》邀请:

明道堂经学馆计划于庚子年孔夫子诞辰——公元2020年9月28日,开启《论语》的研读,致敬先贤古圣、礼敬人人本来本有之自性光明。

来读,用传承三千年的传统书房音诵读,由明道堂经学馆创办人董妘橦院长和雅音教习黄玉英老师带领;

参研,由明道堂经学馆特邀经学导师沈铖先生主持,并有机缘聆听老师宿儒的导读~

邀请有缘诸君共读同参,申请入群请加莉娜师友微信:WLN800507

仁之有三一一学为人之义

诸位好!

今天是我们开始《论语》正式讲课的第一课,刚好是在中秋、国庆的假期。这原本是一个休息的时候,但是我们却用来学习了。

其实人生也不分工作日或者休息日,人生所有的时间都是自己的。如何恰当地运用时间、合理地安排自身,这也是儒学最为内核的精神。人能够驾驭自己的时间,合理安排好自身的条理,才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儒者。 

 

我们开门见山。《论语》,怎么去学习它呢?

首先,还是要从开篇——《学而篇》第一章开始学习。今天课程最为重要的核心就是讲清楚论语的首篇《学而篇》的首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章相信大家都是耳熟能详的,但是,深解其中义理的却非常非常的少。 

普遍来讲,无论从自古而今很多的注解,乃至于今天人很多对古代文化、儒家文化的解读,很多从这一句开始,错会、误解或者降低儒家;也是从这一句开始,理解、认同乃至接近儒家,两种都从这一句开始。

作为《论语》的首篇、首章、首句,尤其是开头的这第一个字“学”,至关重要。

著名的儒者刘宗周先生甚至把“学”称为“孔门第一义”。 

“学”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很简单。这个“学”字,我们的夫子很自然地把这个世界上的人分为了两种:一种属于“学”的,另一种属于“不学”的。这是“学”这个字为什么在孔门这么重要的原因。

什么又是“学”呢?它到底是知识的获得还是技能的实现?“知道”或者“不知道”?“做到”或者“做不到”?

很多人不太清楚“学”这个字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含义,它到达了一种怎样的一个高度。在儒家,“学”这个字可以用来做什么呢?

它可以用来解答人生。 

什么叫作解答人生?就是概括人——我们这个人类、这个族群的行为本质。

什么是人呢?无论是人的各种行为,我们的吃喝拉撒,乃至生活当中的任何的体验、交往,任何的行为。儒家把人类的行为分为言跟行,人类一言一行的本质是什么,如何概括呢?一言以蔽之,就是学。

这个学,它包含两个意思:一个是听从内心的明白,是为觉,所以学者,觉也;另一个意思是主导自身行为的实现,是为效,所以学者,效也。 

这个效,是效法的效,效果的效,是代表实现的意思。我们说有结果有效果,就是效。

一个是内心的明白,一个是行为的实现,知道了、做到了,这个就是学。

也就是说,从儒家的洞察来看,人类的行为有这么两个本质,一个是顺从自我需求而出现的行为,另一个是调整和优化自我行为的必要性。所谓的学,就是这个意思。

也就是如我们之前说的,无论是承接吃喝拉撒喜怒哀乐之类的这种内在的自我需求的落实或者疏导,甚至试图对于自身的行为和能力有一个提高,有一个优化,都足以用这么一个“学”字来概括人类的行为,解析出人类行为的本质。

就是说我们一切的行为其实都是在学,内心明白了,行为上做到了,这就是学。

 

其实,我们仔细观察人生,我们日常的一切行为都是从自发自觉和调整自我这两个端口开始的。

吃喝拉撒,要吃东西啦,要喝水啦,这就是自发自觉;喜怒哀乐也是自发自觉。

觉得自己做不到了,想要做更好,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这个都是调整自我。

孟子,我们的亚圣,由此在分析人的行为的时候,说了另外四个字,叫“良知良能”。这个既是人的一种开始,也是抓住了人的一种根本,一种本质。

什么是人呢?我们说能学,这就叫做人。

我们儒家会强调人跟禽兽之间的区别,即人禽之辨。人能“学”,能够实现自我在人生当中的进化,能够让自己越来越会、越来越好。

这个内核是什么呢?内核就是人作为天地之心、万物之灵、五行之秀,他所做到的就是能走上自我的进化之道。

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不同,明日的我和今日的我又不同,足以期待、足以变化、足以进步,这就是“学”的巨大的一个功用。

所以,既然“学”是人类行为的本质,为什么说还有人不学呢?因为“学”是人类自觉向上的一种行为,一种提炼,“学”本身就在人所有的日常行为之中。

按照古人的说法是“道不远人”,“学”不是独立于人伦日用之外,不是独立于人的言行动静之外,而有另外一个东西可去学。

不学,意味着在生活的实践当中无视自己的需求,对于优化和提升不做主动的努力,放任随意。

我们看到很多人,大部分都是依托于外在的一个驱动,比如父母、长辈、老师,他们对你们产生的诉求、要求、引导,然后才有一些“学”的行为,乃至于说在整体的社会行为、文明行为当中,被产生的这种社会规范的要求,所以做到了。

但是这样等于说,你的行为是由外在所驱动,没有任何自我的、自觉的、自发的参与。内在的觉性,内在的自发性,主动性完全没有被自己把握住,这样的人就是称之为不学之人。

所以,我们说“学”就是人类和其他生灵最大的区别所在。人类是进化的、是自我提升式的、是自我修正式的。人,会依循自我、提升自我,改正自我。所谓的“学”,就是人在不断发现和实践最优的行为方式的过程中。

 

简单说,什么是儒者?什么是儒家?就是一个人在一直追求人类自我最为合适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寻求自身最好的样子,活出最好的形态,这就是儒者,这就是儒家。

所以平常我们读“学而时习之”这一句,很容易把“学”这个字给轻易地放过去了。

我们今天也不从“学”这个字的本义展开,深度地去理解。我们只需要知道“学”这个字对我们自身的意义就可以了,今天就浅浅的一谈。否则的话,我们如果要去谈汉字,这个“学”的发生发展由来,那也是一套大的一个学问。

今天先不这么深入,我们先深入到“学”这个字不同于我们普通的日常我们理解的那种模糊的意思。

什么是“学”?好像心里都知道,但是仔细追寻下去,对于“学”字没有自我独特的理解和内心的感受。

这样,其实等于说,我们无法将自身的行为进行一种自觉的提炼。人类的行为,你日常的行为都是模糊一片,不知道何者为“学”?何者为“用”?不知道哪些行为是好的,哪些行为是不好的,不能够取精去芜。所以,当我明白了“学”这个字,我们对于自身的行为就有了很明确的定义和方向,和一种看待我们自身日常的目光。

而当明确了“学”这个字,我们对自身日常的所有行为都应该有一种自觉自发的眼光去看待它,从而使我们自身成为自我进化式的、修正式的,这个才叫做“学”。

我们就要认真的地去看待一下,我们自身真的在学吗?我们日常的行为是被拖动的、被动的,还是自发主动的?

在这里,我可以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我们看那个小孩儿,你让他去打扫,他就去打扫了;你让他去做作业,他就去做作业了。你在再看那个成年人,生活要求他去工作,他就去工作,要求他做什么他就去做什么。

但事实上,这是被动的,是被外在的力量拖着走的。什么是真正的自发自觉?你看那小孩儿,他想去玩手机 ,玩游戏。你看成年人,他想去追寻自己的事业,完成自己的目的,这是自发自觉。

所以,我们有一个结论说,你可以让你的孩子动起来,去做这个,去做那个,但是,你不能够让他勤快。

为什么?勤快是他自己的事情,你只能让他动,但是你做不到让他勤快。“勤快”里面是一个自发自觉的状态,也就是我们所需要寻找的一个“学”的状态。

好,那简单的地明确了“学”这个字,后面还有一个 “学而时习之”的“时”的问题。

很多人在解释“时”这个字时说:“时者,时时也。”的确可以这么解释,但是,也不能够只这么解释。

所谓的“时”,不只是“时时”,当然也离不开“时时”,但更大的意思,是对于“时”这个字的理解。

我们中国人对于“时”这个字的理解不只是时间,更重要的是万物变化的阶段、状态和联系。

后来我们翻译成或者说我们古人用什么样的词语去描述这样一个万物变化的阶段、状态和联系呢?通常会用到“时势”“时机”“ 时运”。所以我们说“天时”,这个不容易理解。我们总会觉得 “时”是一个既陌生又熟悉的概念。

我们平常说时间好像只是一个日升日落,只是一个几点几分的概念,但是真正的“时”是一个我们如何把握住自己的过程,有条理地、有先后地把握住自己的过程。

万物有了“时”,就有了先后;有了先后,人才有了条理。所以有学之人,能学之人,成学之人都有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对于“时”的理解。

他能够运用时间,驾驭时间,就像我们一开始说的一样,人生只是有时间,但是你把这个时间分为工作和休息,这个就是比较片面的一种二分法。其实,在工作当中有休息,休息当中有工作,它里面是一个融合的状态。

所以我们说能够运用时间、驾驭时间是“学”最基础的一种能力,。

所谓运用时间,这个内核是什么?其实就是安排自己,也就意味着能够驾驭生活,能够把自己安排得有条理,这才是能够运用时间。

我们有了这种安排才不会弄得有些事情没有准备或者很匆忙或者很混乱。我们对于生活就不会一下子要面临一个巨大的变化而没有任何准备。

我们说未雨绸缪、居安思危,不单纯为了避免危险去做事情,而是说我们平常就安排好自己,有一个强大的内在,有一个持久应变的基础,这个叫做能够运用时间。

 

那么在再深一步理解,当有了时间,运用时间之后,我们会发现一切的事情都可以分出先后,分出主次,分出本末,从而达到知所先后。

对于儒学稍微有些熟悉的朋友,一定会知道我在说什么。这就是《大学》里面的句子:“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这个代表什么?代表了人能够正确地看待事物发生、发展中的互动关系,洞察本末始终,以此安排自己的先后和主次。

所以,“时”是这样一个概念,它是需要跟外在的事物配合的一个概念,要正确地洞察天地驱动万物产生的变化状态和阶段。

每每我在这里会发出一个问题:我们很多人所见的天地是什么?没有人能直接用眼睛看到天地,我们的眼睛所见只是万物。很多人说,我分明抬头可见天,低头可见地。

其实我们抬头所见的天,只是云气,只是看到日月星辰的云气,那还是万物。包含到我们低头所见的花、草、泥土、大地,其实还是物。

什么是真正的天地?推动这些万物变化的才叫天地。这就是有《易经》里面的道理,乾坤变化,然后万物资始,这里面的道理非常的深邃。

但是我们今天需要明白的是什么?一切万物都在变化,人也在变化。我们如何正确地面对自身的变化,认知到自身的变化呢?

自身一定会有变化,如何才能够去把握住这种变化?这个就是“时”!在于己身,自己之身最重要的部分。

我们要知道人自身是不能离开环境和他人而独立存在的。人本身就是万物的一个部分,所以我们需要理解和洞察到万物之间普遍存在的一种联系。人,不可能孤立存在,这一点是儒家重要的修身基础。

我们看,夫子用一个“学”字把这个世界上的人分为两种,学者和不学者。那么由此我们在在进入“时”这个概念上后,便通向了第二个概念去分判我们的群体,就是得时者和失时者。

有的人,能够始终得“时”,而有的人一直都在背“时”。

“时”当中有这一个“时运”的概念,有的人始终是等不来运气和机会,而有的人不必等待就能够实现运气和机会。所以说儒者需要待时,但是这个待时不是空等,不是耽误生命,这点很重要。

我们不需要说别人,就比如夫子。夫子也是不得其时,但是,他没有空等,他也不耽误生命,他能够穿越这个“时”,能够成为万世的师表。

所以,这个时有暂得之时,有万古之时,有眼前之时,也有长远之时。

重要的是不要错开自己生命的正事,不要耽误正事。

我们和时运之间只有距离没有隔绝,我们始终都是一体的。所以对于儒家来说,对于时运的把握并非是直接针对时运,我们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可以了,这是儒家强调的本分。恰恰一个人只有做好自己的事情才会有正确的时运可言,否则就驾驭不了自己的时运。

很多人说:我看很多人没有做好自己的事情,他们也得到了时运。我说,他们得到的这个不是时运,他们得到的是考验,。

有很多人会错误地把得到钱财称之为得到时运,这是人自己的狭隘,不叫时运。

真正的时运是什么?辅助自我成就、成长、成熟,这才叫时运。

偶然得到一笔钱,偶然得到一点实惠,这个叫考验,需要看人如何去驾驭自身的所得和所失。这个不是时运,但是这种观点往往会被那些只能看到实惠的人认为这个就是时运。

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们看得到一些利益,但是看不到自身的生命。

所以,儒家会强调要先做好自己的事情才会有正确的时运可言,否则,我们不懂时运。那些看似时运的东西不过是命运的被动的一种状态。被命运抛高抛低不是儒者,那种命运的被动状态中得到的所谓实惠不是有自我的儒者应该索取的东西。

我们说天时,“时”就是天,天就有给人的和不给人的。他给人不是故意,不给人也没有刻意,只是你拿得到或者拿不到而已。

拿得到什么,拿不到什么,要看你自身的所求和自身真正的自我成长。人应该尽力做好那些能够拿到的部分,至于拿不到的部分,就让给天。

人的自我成就不是一种普世价值,而是个性化的属于自身的成长。我们很多时候的痛苦在于追求了错误的东西。这种错误是,这个追求放在人群当中有价值,我们就以为有价值,结果恰恰就忽略了自己。

我们没有能力,没有自发自觉,所以只能依赖于外在去评判好与坏。如此一味地依赖于外在,我们就渐渐丧失了去判断什么才是自己真正的追求。

对于这种判断,我们讲人应该尊重自身,有所敬畏、有骨气、有气节,核心在于什么?核心在于“有自我”。拿不到的那些都让给天,如此一来,天人之间才会有一个好的配合。

现在,“学而时习之”进入到对第三个字的理解—— “习”。这个字的本意是鸟儿不断地拍动翅膀。其实是什么意思?其实就是尽力而为!鸟儿要飞,它就需要不断地鼓翅,否则就有坠落之虞。

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生命就需要尽力而为。我们有些时候解释这个“学习、学习”,把“学”跟“习”两个字放在一起讲,就模糊了什么是“学习”。

有时候会觉得读书就是学习,学一个技能就是学习,我正在听课就是学习,这些都不是学习。

学习是对我们自身能够自觉的、自发的进行有意识地调整,然后能够尽力去做,这才是学习。

所以我们在某一个颠倒的语境当中,在今天会把“习”这个字的内涵当成“学”,“学”这个字的内涵就完全丢掉了。

我们为什么会强调这个“习”字呢?因为在万物当中,众生灵当中,人有一个不一样的东西。

人怎么不一样呢?就是人会偷懒。夫子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或者叫健行不息。但实际上,人在优化的过程当中很大一部分不是为了优化自身,也不是为了优化自我,而是为了偷懒和纵欲。

人为了偷懒,可以很勤快。这种偷懒和纵欲的坏处在哪里呢?偷懒产生的问题就在于它不足以激发生命,也不足以提升生命,反而容易让生命变得气馁和萎靡。

记得,我在之前举过一个例子,就是一个桃子,初生的桃子和成熟的桃子,生命也是一样。

如果你偷懒,你这个桃子永远长不大,永远只是一个苦涩的酸涩的小桃子,无法成为一个又大又甜饱满多汁的桃子,这样的生命就是不成熟。

所以,我们看到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不成熟,幼稚的、无知的、不尽力的……都是从偷懒而来。

所以,我们从这个“习”字就可以明白,生命是要尽力而为的。孟子说,“人当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假如一件事情,你参与了,但你没有尽力而为,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得很平凡,有你和没有你都一样,那你等于不存在。

所以我们进入到第三个字的时候,夫子把这个世界上的人也分为两种:一种是“习者”,一种是“不习者”,也就所谓的偷懒的人。

所以从“学”分为“学”与“不学”;从“时”分为“得时”与“背时”;从“习”就会变成勤奋和偷懒。

我们看到这个世界上的人类形形色色,但无非只是这几个字的排列组合而已。最优的大概是学、时、习三者具足的,成为一个学者,成为一个得时之人,成为一个奋力而为之人。

有的人,能学但是不得其时;有的人,能得其时,但是他不尽力;有的人,他不学,还不时,还偷懒。

所以这几个排列组合,基本上就可以把这个世界上的人划分成好多的类别,所有类别基本上逃不出这个排列组合之外。

所以我们说最理想的组合,自然是学而时习者,但有学而不时的习者,也有不学而窃时的习者,也有学而时不习者,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不可尽数。

那我们只有谈清楚了这个,我们才可以谈到后面那个字“不亦说乎?”

 

 

何为“说”?我们说,这个“说(yue)”是一个说(shuo)”字。很多人说,这个是通假字,这个“说”字,通“悦”,这是个常识。

但是很多人又不理解了,为什么“说”这个字可以当成这个“悦”字?既然这个字可以当成“悦”字,为什么还有另外一个“悦”字呢?

如果我们不讲清楚这个道理,只是让你死记硬背,这个就不是真的教育教学了,这也不是真的传承。

我们说,“说”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呢?“说”这个字,很简单,就是有话说。

我们说人类在表达的最开始,我们还是个婴儿,可能说人类的语言体系中都还没有完成的时候,还没有语言体系的时候,还没有文字的时候,恐怕人只是相互之间咿咿呀呀,就好像现在的小孩子学说话的时候,这代表人类文明最初的一个阶段,它能表达的非常少。

等于说,整个人类还没有语言文字的时候,大家都在咿咿呀呀。但是当语言体系鲜明地出现的时候,它其实代表什么?

咿咿呀呀的小孩子代表了他的内心对这个世界没有认知,对于这个世界没有定义能力,不明事理,不辨事物。

那么当语言体系鲜明地出现,就代表一件事情,就是我们内心已经对于外在的事物有了认知。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意思呢?这个意思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语言。我们的言说、说话直通心灵。你的心灵明白了,你才有话说;你的心灵不明白,你的心灵是混沌的、蒙昧的,你就没有话说。

 

 

 

语言是人内心的表达和内心的思考,当一个人想要说话的时候,说明他的内心感受到了什么东西一定要表达出来,这个就是“说”。

所以为什么“说”在这里通“悦”,愉悦的悦。悦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悦这个字从心,从兑。兑为口,就是心。我们内心的东西要从嘴巴里出来,心里的话要出来,心里的感情要出来。这说明,我们是内心有感,是内心打开的一个状态。

我们要知道还有一种状态就是闭口不言。我们就看到那些人,心里有事却不开口,这个就是闭塞,不通达。

于是我们就知道“说”是什么意思。“说”就是内心的情感在流动,在通达出来。

我们人在这个社会之中,家庭当中,在人际关系当中,内心和外在的事物有感通或者不感通的状况,有表达得自然,有表达得不自然的状况。

这种情感的流动也就意味着内心愿意表达,人的喜怒哀乐都是从内心表达出来的,所以,这种“说”,不只是愉悦的一种情绪,人的七情都能够表达出来,不闭塞,不被郁结。

所以“说”不只是快乐愉悦的一个意思,它代表了内心的七情自然感通,愿意表达的这种状况,这个才叫做“说”。

当你喜怒哀乐愿意表达出来的时候,这个就叫做“说”、感通;当你的喜怒哀乐愿意藏在心里,不肯表达出来,乃至表达不出来,这种闭塞的状态就是不“说”。

所以这个愉悦的“悦”,可以用“说”来表达。为什么?因为不管七情的哪一种,只要自然深沉,又畅达在外,人就会说出来。

所以表达出来最明显的是什么,当然是语言。所以内心有悦,在外为说。内心的七情都化为了嘴巴能够说出来的话,这样,人就懂了。

这就是为什么这个“说”字能够通假到这个“悦”字,它代表内心打开的一个状况,而不是表示内心那种闭塞的状况,这就是为什么要说“不亦说乎”。 

 

现在我们要去理解另外一个词语,叫“不亦”,“不亦”就翻译成“不也是”。为什么要说“不也是”呢?

我们说既然是“不也是”,那前面应该还有一个词,有一个“是”才对嘛。这个是这个,所以这个也是这个啊!

所以应该有一个愉悦,然后再说这个不也是愉悦吗?好比说,这个人是努力的,那个人不也是努力的吗?这样的表达才对。

所以这样一来我们就会发现,好像前面少了一个“说”,应该是先有一个“说”,然后再说不亦“说”乎?这是一个“说”,这也是一个“说”,这不也是一个“说”吗?那么前面那一个“说”在哪里呢?

其实,他这个话的意思说,人生而有“悦”。就是说我们人生出来之后,天生就是愉悦的,没有烦恼,本来就是愉悦的。

这个说法,跟佛教的说法不一样,这是教化的不一样。儒家就说人生是“悦”,处处是乐,不说人生是苦。那么人为什么不乐了呢?人的内心为什么闭塞不感通了呢?

很简单,最后回到我们前面说的那三个字,学、时、习。

人生,原本就是愉悦的,但是,假如在变化和发展过程当中,你不自我进化,你不看时运、时势,你也不尽力而为,那自然来说就是不悦了。

当你不学的时候,人生就没有提升自我的可能,就不能够自立;当你失时的时候你就很容易做错事情,哪怕自己没有错,你也会遭遇到一个错乱的结果;当你无习就会没有成果,凡事七七八八打个折扣。

这三种,你三者有其二,三者有其一,或者三个都有,人怎么还能够愉悦呢?

所以只有学,然后以时,然后践行,才能够保有人生本来的愉悦不丧失,这才叫做不亦说乎啊!

 

 

 

你做到了,就不丧失愉悦,这才叫做不亦悦乎?因为做这些事情本来就是呵护我们人类自身本有的天性和天赋的。

所以,这一点也是儒家的一种洞察。儒家的智慧在于告诉我们,不是有什么后天的愉悦钻到人的身心里面,而是说,人本来就是愉悦的,这就是人的本性!

否则,哪里去外面得来愉悦?人本来就是很愉悦的,外来的这种快乐是极度容易丧失的。人如果不能够得到自己愉悦的本怀,就很麻烦,就会向外去寻求快乐。

快乐就是刺激。

所以总而言之,“学而”这一句得分成三句,我们今天只能解释到这前面的三分之一。仅仅是这三分之一就已经把人生给说透了,也就是夫子所总结的人生三事学、时、习。

也许有的人觉得,这学、时、习做到了,无非是不丧失愉悦罢了,似乎没什么大不了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成绩。

但是话说回来,人生,除了不丧失本怀的愉悦,难道真的还有别的乱七八糟的事情和感受值得我们去追求吗?

人生当然就是在建立自我,保持住我们最美好的感受,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我们今天暂时讲到这里,今天所讲的信息量非常之大。我们是把儒学当中很多经典的概念全部揉碎了,在这种闲言碎语当中,用比较平实的语言跟大家进行沟通和交流。

我尽量把古代概念名词给它碎掉,让文字不要成为我们交流的障碍,让我们尽量用现代的语言,用平实的感受,属于自身的东西去进行一个良好的对话和交流,去进入到儒学,进入到我们自身,去进入到我们这一方的天地自然当中。

 

 

这就好像我之前给大家推荐的那三本《论语》一样,一本本于夫子,二本本于自身,三本本于他人,。

所谓的儒学是人之学。我们在“学而”的第一章其实在谈的就是人之道,人的道。

我们说人道到底是什么啊?人之所区别于天地万物,其它的生灵是什么?人如何能够昂然地行走于天地之间,堂堂正正的地做一个丈夫,做一个真人?

我们所谓的这个丈夫,也包含到女子,是顶天立地,是之为人。因为人,男子是人的一半,男子加女子才能够真正称之为人。

所以,今天我们先讲到《学而篇》的第一章的三分之一。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我们希望以此去建立一个基础的规模,大家对于儒学、儒家,对于夫子有一个最基础的感知。

这个感知不是严谨的,或者令人望而生畏的,而是亲切的,就是生存在你的生活内心当中,和你的每一个喜怒哀乐休戚相关的。这是儒学,也是人之道。感谢大家!

今天我们就先到这里,有兴趣的朋友还可以去看一下《中庸》当中的第一句“天命之谓性”和《大学》当中的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与我今天所讲的可以相互参照。

感谢大家!

 

读《论语》邀请:

明道堂经学馆计划于庚子年孔夫子诞辰——公元2020年9月28日,开启《论语》的研读,致敬先贤古圣、礼敬人人本来本有之自性光明。

来读,用传承三千年的传统书房音诵读,由明道堂经学馆创办人董妘橦院长和雅音教习黄玉英老师带领;

参研,由明道堂经学馆特邀经学导师沈铖先生主持,并有机缘聆听老师宿儒的导读~

邀请有缘诸君共读同参,申请入群请加莉娜师友微信:WLN800507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08 君儒(北京)国际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5256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702001250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10-52420877 010-68647526 地址:北京市西长安街万达广场CRD银座B座1205室
微信扫微码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