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儒官网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电话: 010-68647526

国典

当前位置: 首页 > 君儒智库 > 君儒课堂 > 君儒国学 > 国典 >

沈铖老师:自远方来的是谁?——《学而第一》导读II

时间:2020-11-16 | 来源:| 作者:
《论语》是个关于智慧洞见的事,不只是有关知识的事件。
学而篇的首章更是具备一书纲领的大用。
因为这一章不是冲着某个琐碎的、局部的道理去的,而是直面人而去的。
人生于天地之间,是如何,当如何,将如何,从这一章就可以理解——什么言语是可以放在人群之中,可以放在天地之间,可以流淌在岁月之中的。
 

 

 
有许多道理是在人群之中适应,是有条件的前提之下存在的,而有些道理,是可以放在天地之间的——
假想一个场景,假如天地之间、万物之中,只有你自己一个人,还有什么句子可以陪你立在天地之间。
 
所以学而的首章首句,就是把人生道破,也是把作为个体的人,存在于天地之间、万物之中的状态和价值,一口道尽。
 
当我们面对单个的人,我们面对和审视的,其实正是人这个类别的本质——
人的本性究竟是什么,是植物吗,是动物么,还是灵物?
夫子给出了一个他的视角,不是从这些分别的概念去说人,而是恰恰把人从万物之中拎出来,指出了人生的根本任务。
这一点夫子做得了无痕迹,不像后来的孟子,一定要用如此刚猛的态度,把人和禽兽区别开来,显得刚强好辩。
 
我们常说做自己,要有自我。
但什么才是自己自我,又该如何做,分辨起来总是各说各话。
夫子在这里不必分说,轻轻巧巧,犹胜千钧之力,使自我分明,天人有别,内中宛然就有个不亦说乎的在,不容忽视。
为人之道,自我之道分明,人生在世,便有了一个根基。所谓君子务本,一切行止,当从本上生发,才是实学有此实在之后,才谈得上去和另一个人相处。
 

 

 
假如说首章首句是对人作为个体而说,是对着一个人,那么接下来的两句,就是对着两个人。也就是洞察人和人的关系,这个人和其他人的关系,也就是自我和他人的两者互动。
夫子目光高明,看茫茫人海,其实就是两个人,一个是自我,另一个是他人。由此结构,可以洞悉自身行为和他人的关系建构基础——
所谓世间,是天地人;所谓人间,不过是人;所谓人者,不过是我和他人;所谓他人,不过是另一个我。
哎,忠恕之道,以此为根基。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首先要明确的一个解说是,很多人说是在远方的朋友回来了,所以欢聚很是快乐。其实不然,这句话是说,远方来的人,也可以和我成为朋友,所以很是快乐。
 

 

 
这里也要解说三个字,第一个字是“朋
儒者说,同门为朋,同志为友。
志气相投,那就是跟自我是一类人,这叫友。
但是朋的前提要求则是同门,也就是能够在一个门户之内,同一个屋檐下相处,便可以称为朋。大致的原则是相同的,小的地方有很多差异,但不妨碍可以相处,这就是朋。
朋不是友,从某个限度来说,只要能够相互承认一些基本原则,就可以是朋。这其中的重点在于,相互尊重,而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妥协和服从。这种相互尊重,不是有条件的认可,恰恰是直达本心的承认——虽然对方身上有我所不取的,我不喜欢的,但彼此之间不会因此而发生对立,乃至攻击,这就是朋的限度。
这就是强调这句话不是朋友从远方来看你的必要所在了。若是朋友从远方回来了,夫子何必强调。
 
 
 
这里就涉及第二个字,“远
远不可以仅仅作为空间上的距离来解释,这里的远还代表着关系远近的问题。
儒家重视亲疏远近,这不是儒家刻意架构的,而是这本是自然之理。
亲近亲近,所亲者自然相近,就想上前凑合。相同的疏远疏远,所疏必然远。假如一个和你很生疏的人不断地向你亲近,那就要好好考察对方的意图了。
再加上古代群体聚居的结构就是亲疏远近。相近的亲人聚集在一起,越是疏远的关系,就发配到远方,分散在四面八方。所谓中央和四方,诸夏和夷狄,不正是如此么。
所以在古代,空间上的距离,其实也反应出来彼此之间的亲疏远近的关系。有血缘的近,无关系的远,是一个最为真实不过的状况
 

 

 
所以远方来者,代表着和我没有什么血缘关系,那也不可能有什么朋友关系,古人交朋友的距离,没有今天的各种大型线上交友平台。甚至连可能语言发音都不是一样的,还需要通过颂诗之类的手段,通过各种“相”发挥沟通的作用。
也就是说,这个远方来人,很有可能和你的生活习惯,文化观念,脑子里想的,心里相信的不一样。太多的不一样,就是造成差别;太明显的差别,自然导致分歧、矛盾和斗争。你我各自都有一套,那么你在你的地方,我在我的家里,彼此可能相安无事。但你都从远方来了,彼此都见面了,岂不是有了一个矛盾冲突发生的机会呢?
所以远方来者,在先民的记忆里,恐怕很有可能只有两种情况:一个是来侵略的,抢你东西和人口的;另一个是来归化的,要跟你在一起交朋友和过日子的。其实何止是过去的古人,我们今天的远方来客,也不是只有这两种情况吗?
千古如此,是因为人类如此。古人遭遇的人类问题,我们也会遭遇,因为我们也是人类。一个和你完全不同的人类从远方过来,导致很有可能不认同你作为人类的生存和生活方式,极有可能在冲突之中完成他自己的目的。但是反过来说,假如这样一个人来了,你们非但没有起冲突,反而是相互尊重和认同,彼此能够相安的相处,不以收拾和消灭对方为目的,那自然就是不亦乐乎了。
 

 

 
这里要说的第三个字,自然就是这个“乐”字了。
乐和悦是不同的。在词语普及教育的今天,大部分的汉字都被模糊了意思。但事实上汉字是单字成义的,极为精确奥妙。
比如悦,是从内在自我的心中流出,是自己发生;那么乐,就不一样的,是发生在两个物体之间的。
我们说快乐和音乐,用的是同一个乐字。为什么呢?
音乐的本质是什么呢?是物体发出振动而产生了声音,声音有了条理和节奏,就成了乐。一个物体振动另一个,这就是乐的本质。
这意味着什么呢,也就是说,悦是自己自发产生的,是一个人的事。那么乐,所谓的快乐,就是彼此激发,相互共鸣而产生,是两个人的事。
比如愉悦,我们可以说一个人走在春风里,自己听个歌,感觉很愉悦,为什么呢?一切感觉都是自己做主,自己发生的。但是快乐不同,快乐是和其他人的,一起唱歌,相互鼓舞,所以产生快乐的,是被对方振动了。一言以蔽之,悦是自己受用,乐则与他人共。远方的来客,彼此不同,但是相互激发的很好,各自看见了不同,有了好的收获,由此感觉到很快乐。为什么呢?很简单,我为人而得到了别人的共鸣,我被另一个人给肯定了。
人生在世,阴阳相感,有感有应,就是无比真实肯定,足以让人坚定。
 

 

 

 
夫子说,德不孤必有邻,就是这个意思。说简单一点,有人愿意和你交朋友,而不是对你不屑一顾,其中分别何在呢?说白了,就是你的自我之中,是否有他人,是否有和他人共鸣的部分。
还是说一旦交流之下,你的自我之中不存在更大的兼容,无法理解他人,或者无法被他人理解,天地悬隔,自然彼此孤独。
而解开一个人孤独的,必然是来自有共鸣的另一个人!
为什么说是不亦乐乎呢?因为人在和自己的亲近之人之间,早就得到了这种共鸣的快乐。而这种快乐,居然在远方的陌生人身上也体验到了。也就是说,陌生可以变得熟悉,远方可以成为近处。
 
儒家后来所谓的柔远人,就是如此。天下一家的理念,也是如此。心怀天下,而不侵伤,不只是一种理想,更需要这样的一种实践。远方来人,是可以成为朋友的,这不是别的,就是人类的文明相处相安之道,是真正的人道。不亦乐乎!
 

 

 
 

明道堂经学馆计划于庚子年孔夫子诞辰——公元2020年9月28日,开启《论语》的研读,致敬先贤古圣、礼敬人人本来本有之自性光明。

来读,用传承三千年的传统书房音诵读,由明道堂经学馆创办人董妘橦院长和雅音教习黄玉英老师带领;

参研,由明道堂经学馆特邀经学导师沈铖先生主持,并有机缘聆听老师宿儒的导读~

邀请有缘诸君共读同参,申请入群请加莉娜师友微信:WLN800507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08 君儒(北京)国际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5256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702001250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10-52420877 010-68647526 地址:北京市西长安街万达广场CRD银座B座1205室
微信扫微码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