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君儒智库 > 君儒课堂 > 人文经典 > 书法 >
第二课 《学好书法的秘诀是什么》
▼
学好书法的秘诀,这是很多人期待得到的。
什么是秘诀?秘诀就是不公开的能快速有效解决问题的办法。人想得到秘诀,多是希望能一蹴而就地解决问题。
学习书法有没有秘诀?很多人都希望的得到学习书法的秘诀。据说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献之就曾经向他的父亲王羲之问过学好书法的秘诀。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七、八岁时开始学书法。有一次问父亲如何才能学好书法,王羲之指着院子里的水缸告诉他:“写完院里这18缸水才行。”王献之练了5年,用完了3缸水,把很多写好的字拿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掀到一个“大”字的时候,王羲之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王献之。王献之不服气,又把字抱给母亲看,母亲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王献之才知道自己还差得很远。
王羲之把自己的书法和钟繇、张芝比较的时候说:“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我的书法与钟繇、张芝相比较,可以和钟繇相抗衡,或者说超过了他。与张芝草书相比;就象雁飞的排行;仅次于他。然而张芝精学熟练,致使池水都被墨染黑了。假如我也能专心致志到这种程度,也未必不如他。”江西省临川县有个墨池,相传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洗笔砚的地方。曾巩仰慕王羲之的盛名,于庆历八年(1048)九月,专程来临川凭吊墨池遗迹,根据王羲之的轶事,写下了一篇著名的散文《墨池记》。《墨池记》中说:“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这段话的意思是: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特别好,看来他所以能有这么深的造诣,也是凭借自己勤奋练习得到的,不是天才所致。但后世没有能及得上王羲之的,莫非是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王羲之吧。那么学习的功夫难道可以少吗!更何况想要在道德方面取得很高成就的人呢?
这些事情告诉我们,学习书法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要下苦工夫,要坚持。这不仅是学好书法的秘诀,也是做好任何事情的秘诀。
我这里说的学习书法的秘诀,就是四个字:坚持、摹帖(描红)。
(一)坚持
每天坚持30--60分钟学习书法。
大家都知道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故事。这个故事出自宋代祝穆《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世传李白读书象耳山中,学业未成,即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马宗霍《书林纪事》记载了文征明习字的故事: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曾国藩家书《同治二年十二月十四日谕纪瑞》中说:“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敢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道光二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致澄温沅季弟》说:“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兄往年极无恒,近年略好,而犹未纯熟。自七月初一起,至今则无一日间断,每日临帖百字,抄书百字,看书少须满二十页,多则不论。虽极忙,亦须了本日功课,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
“虽极忙,亦须了本日功课,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如能每天坚持学习30到60分钟,就能学好。
(二)摹帖(描红)
摹帖,通俗的说法是“描红”,就是用透明纸蒙在字帖上写。一般以为这是小孩子学书法时用的方法,但我觉得这是学习书法要贯穿始终的最好的方法。为什么呢?
第一,古人怎么书写的,谁也没看到。可以说,笔法已经失传了。如何学习,有老师当然好,但必须是好老师,能够再现古人笔法的老师。书法上的迷信、误区很多,如果老师只是根据教材来教,很难教好,更难学好。
第二,摹帖是零距离学习,就像打靶把枪顶在靶心上打一样,如果顶在靶心上都打不准,离开靶心还能打得准吗?如果摹帖都写不好,临帖能写得好吗?不可能写得好。
第三,没有一定的基础,临帖往往是“抄写”,写来写去,还是自己的书写习惯。写得不好的地方,也不知道问题在什么地方,费时而无功。
(三)摹帖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摹帖的目的是探求笔法
摹帖不是单纯的摹“形”,而是研究性的摹“法”。南宋姜夔《续书谱·临摹》说:“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实际上摹帖也能得古人笔法,甚至可以说才能真正得到笔法。我觉得摹帖是初学者和初学某本字帖时学习笔法的基本方法。
2、探求笔法的方法
探求笔法的方法是观察、研究毛笔运行的时候笔的两侧如何和书法线条的两侧吻合。摹帖的时候要多思考如何吻合。
如何吻合?
① 看起笔:观察线条的尖看落笔时笔锋的方向;
(盖:点的起笔)
第一个“盖”的点,起笔时笔尖朝左上方落笔,向右下方运笔,笔力较轻,较匀。
第二个“盖”的点,起笔时笔尖朝上方落笔,转向下、再向右下方运笔,笔力轻--重--轻。
第三个“盖”的点,起笔时笔尖朝左、笔肚略朝右上方落笔,笔力较重。压向右下方运笔,笔杆略向左斜,笔力逐渐减轻。
② 看运笔:观察线条两侧的轮廓线,看笔杆的角度,直立,或上下左右各个方向的倾斜角度。(字例,宫字“皿”左竖)
第一个“宫”第一个“口”左竖,笔尖朝左落笔,向下、略向右运笔,笔杆略向左斜,笔力轻--重--轻。
第二个“宫”第一个“口”左竖,起笔时笔尖朝左、笔肚略朝右上方落笔,笔力不重。转向下、略向右运笔,笔杆较正,笔力较匀,末端笔力较轻。
第三个“宫”的点,第二个“口”左竖,起笔时笔尖朝左、略朝上方落笔,笔力不重。向下、略向右运笔,笔杆较正,笔力较匀,末端笔力较轻。
③ 运笔的力量大小
(盖字:“皿”竖画的起笔、长横的运笔)
第一个“盖”“皿”左竖,笔尖朝上落笔,向右下角的方向运笔,笔力渐轻;向下、略向右运笔,笔力轻--重--轻。
第二个“盖”“皿”左竖,起笔时笔尖朝左、笔肚略朝右上方落笔,笔力不重。转向右、略向下顿笔;转向下运笔,笔杆较正,笔力较匀。
第一个“无”长横:笔尖左上方(或朝上方)落笔,向右上方运笔,笔力轻、快;近三分之二处向右、略向下运笔,笔力逐渐加重;至末端笔力轻。
第二个“无”长横:笔尖左上方落笔,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速度较快;近五分之四处笔力加重,向右下方顿笔,笔力很重;收笔时笔力稍轻。
④ 运笔过程的连断、提按
笔法中有一种“搭接法”特别值得注意。“善”草字头第一笔的写法:笔尖朝上落笔,小点的形态;提笔;在小点的末端起笔;挑向右上方。两个“蒙”草字头起笔的写法一样,只是再落笔的位置不同。从“萃”尤其是“盖”起笔后再落笔的状态,可以看到,这是分两笔搭接的。
3、摹帖的要求 “蜀”第一笔转折处:向右下方落笔, 成斜点的状态;提笔;在末端右上侧落 笔;向右下方运笔。这里也是搭接的。
南宋姜夔《续书谱·临摹》说:“临书易进,摹书易忘,经意与不经意也。夫临摹之际,毫发失真,则神情顿异,所贵详谨。”从这段话里可以归纳出两点要求:
第一,经意,也就是用心。
第二,毫发不失。
不用心,不精益求精就是瞎摹。用心做到毫发不失,就能有收获。
坚持,摹帖,做到了这四个字,你就能学好书法!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