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君儒智库 > 师资培训 > 华德福教育 >
本文根据李泽武校长在2018第五届全国自然教育论坛开幕式的主旨发言《让自然真正走进孩子心里——从课程实践看儿童发展与自然教育》视频整理而来,天使在线经授权整理分享自:自然教育论坛(natureforum)
李泽武
成都华德福学校创始人之一,总校长。中国大陆第一个华德福教育主班老师。十二年的公立学校教师和十四年华德福一线教师。教育学硕士生导师。十多年来,在李泽武的积极参与和推动下,这个在德国已经发展百年的教育体系有了与中国国情结合的初步本土解决方案。
2015年底,李老师被评为2015腾讯思享会“时代知行者”。个人著作:《重新学习做老师》、《斑斓的学习世界》、《为未来而教》;译著包括:《人的研究》、《自由地学习》等。
天使导读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时刻面对着充满灵性的孩子,那么我们如何让自然走进孩子心里?且看李泽武校长以成都华德福学校为案例,探讨如何培养自然之子。
◆ ◆ ◆
在正式演讲之前,李校长为我们献唱一首成都华德福学校的校歌——《石头歌》
词:广西板烈小学的学生
曲:德国志愿者卢安克
我觉得Steve老师说得很好,不是把孩子放到环境中就能完成自然教育。虽然卢梭说过:“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但我觉得还有其他的东西起了作用,这就是我们大家聚在一起的意义和我们自己的使命。
我认为像我们学校这样大范围的自然教育的意义主要有三个。
第一个,通过环境与教育对孩子的内在与外在进行影响和塑型。
第二个,孩子通过自己去影响环境,形成良性互动关系。
第三个,让和谐、平衡的自然之道成为孩子们的信仰和思维方式,达到更高意义上的“天人合一”。
一幅黑板画 作者:鹿鹿老师
这幅黑板画是一个美丽的环境,中间的一个小红点象征着孩子的灵性、心灵生活和孩子自身,她们都在这个美丽的环境里。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时刻面对着充满灵性的孩子,那么我们如何让自然走进孩子心里?以成都华德福学校作为一个案例,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的7个特征。
1,题材
2,规律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是教育包含着一种自然之道在里面,当然,这个自然之道是指狭义的自然之道。比如我们每个人在刚出生的时候,不可能会有成套的想法和正常的逻辑思维能力,更多的是凭本能在生活。我们从行动的人到意志的人,再到感受的人,最后到思考的人是一步一步地发展的。环境教育也好,自然教育也好,所有的教育都脱离不了孩子基本的发展。
如果你能做到顺应孩子的发展进行教育,那么就能事半功倍,例如面对幼儿园的小孩子,可能你和他说一万句都不中用,如果你唱个小歌,像川嶋直老师一样敲个琴,或许他就跟着做了,这非常的省事省力省心,这就是教育的经济学。为什么呢?因为这抓住了孩子的天性,孩子不仅有玩的天性,也有学的天性。
华德福学校教育理论
美好的模仿
歌德说:“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绿”。左图是我们生活的实景,没有摆拍。它的主题是“美好的模仿”。孩子们都是求真、向善、向美的,刚生下来的孩子都像是生活在童话之中,如果你告诉他王子公主最后都惨死了,那他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要去保护他,并不是欺骗他,他理解不了那些东西。
我们有称之为现象学的物理学、化学,通过观察现象去研究它的本质。我们教导孩子对于这些物理、化学现象,先不要有那么多概念,而是去看它发生了什么,去想它为什么会发生,然后再运用自己的知识去解决那些问题。
3,课程
从自然教育的角度来说,我认为华德福学校有一副很坚实、好用的骨架。这副“坚实的骨架”就是我们的课程安排。我们有固定课程、项目课程、生活课程,还有一套为老师准备的教学参考体系。我们经常聘请来自川大、西南交大等高校的专家,他们都是园林设计、建筑等涉及自然教育相关的专业出身,以此来协助孩子学习。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我们会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例如对于四、五年级的孩子,就带他们去玩,向他们介绍一些东西;对于八年级的孩子,他们会有一个自我研究的主题;对于12年级即将毕业的孩子,他们会有一个小论文。
上图是华德福学校的特征性课程也叫板块课程,当然还有其他常规课程,这里就不一一罗列了。我们可以看到对从一年级到12年级的自然教育课程我们都有一个具体的设计,一、二年级的就是散散步、到菜园子里拔菜,甚至要送到厨房里面;三年级的课程是建筑与农耕,所以他们要负责照料学校里的樱桃树,并把成熟的樱桃送到每个班,与大家一起来分享。我们学校有很多给幼儿园和一、二年级的孩子玩的小房子,这是由三年级的孩子在师傅的帮忙下盖起来的,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再看后面的课程,四年级是人与动物、五年级是植物……看到这些,大家会不会一种由近及远的感觉?
就像孩子到一个新的地方,如果这个地方有一只小猫、老鼠,或者是一条蛇,这些都是能够首先吸引他的,这是孩子们阶段性的发展规律。这也是我们刚才谈到的孩子从懵懂的状态,到比较清醒的状态,再到很清醒的状态的过程,这是我们根据孩子的发展规律而设置的课程。
下面介绍的这个是项目性的课程。因为我们学校养了蜜蜂,我们就带一、二年级孩子去看蜜蜂、尝蜂蜜,让他们亲身感受、经历。当然,他们到五、六年级还会真正的学习,了解蜜蜂的分工和行为。教育是像树一样生长的,不是一锤子的买卖,它是连续生发的过程。当孩子们看到蜜蜂的时候,他们开始时会有点害怕,伴行的老师会做语言上的鼓励,然后孩子们会鼓起勇气去尝试,后来孩子和蜜蜂的相处还是很和谐的,当然还有最后的蜂蜜了。
孩子们的作品,代表了孩子们真实的学习历程
4,环境永远是不能缺席的主角
环境永远是不能缺席的主角,尽管它在悄然发生
“三颗树的哲学”
我们学校有三颗树,大树、中树和小树,不同的孩子可以爬不同的树,我称为“三颗树的哲学”,我认为这就是孩子的发展。
我们会尽量运用我们自己的材料做一些有用的东西,并使孩子们可以在这过程中学习到一些东西和享受其带来的福利。
这是高年级的学生们在木工课老师的带领下给幼儿园的孩子做的木马,让他们可以在上面玩耍。
孩子们在师傅的帮助下,在自然环境运用自然资源,做一些小物件,并从中学习、感受和成长。
螺旋型的12生肖柱,它体现了宇宙的力量。
独轮车,展现了人与自然的结合。
华德福学校悄然发生的环境教育与本土情结
重视本土节日
孩子参与节庆做的黑板报
垃圾分类实践
5,生活
我觉得在教学实践中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东西,它就是生活。
6,艺术
不仅自然教育和生活教育,艺术教育也是我们比较重视的教育内容,因为艺术是连接自然和生活的桥梁。
7,社群
我认为养育一个孩子需要一个社群。
社群范围
教师群体
秋收节庆典
家校共建
实践记录
最后我想说的是,回归本土,有很多东西只要我们去想,就真的可以做到的。我们的目标是培养更高意义上的“自然之子”,就像《中庸》里面说的“集广大而知精微”,让孩子、世界、宇宙、人生和细微的东西连成一体,有一个很好的未来。
我再送给大家梭罗的一段话
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
我希望活的深刻,并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
然后从中学习,以免让我在生命终结时,
却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梭罗《瓦尔登湖》
-END-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