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君儒智库 > 君儒课堂 > 君儒国学 > 国典 >
虎年伊始,随着北京冬奥会开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借此良机,德慧智微课堂将用两周时间,跟大家较为深入地交流一下中华传统道德根文化脉络系列课程当中有关老子德道文化的内容,希望对大家建立中华文化大格局认知有所帮助。
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春秋末期人,大约于周灵王元年(公元前571年)出生于楚(原为陈)国苦县。
老子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老子》这部经典里,也称老子五千言,又名《德道经》或《道德经》。
老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居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被誉为“东方巨人”,中国和世界的“第一哲人”。
老子对他以后的诸子百家,以及中国乃至世界思想史、文化史、宗教史等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正在越来越受到举世瞩目。他是公认的“百家之祖”。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迄今为止,在世界各国经典名著中,西方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是《圣经》,而东方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就是《老子》。
《老子》也是有史以来译成外文版本最多,海外发行量最大的中国经典。
《老子》还是世界上创造名言最多的巨著之一,和《易经》《论语》一道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老子》瑰集的是两千五百年前大智慧者们的悊学思想精华,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而且对我国两千五百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把老子生平事迹归纳起来讲,有两件事比较有历史文化意义。
孔子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曾经五次求教问道于老子。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年龄比老子小20岁。
《庄子》、《史记》与《礼记》记载了孔子五次问道于老子的历史事件。
第一次问道,《礼记》记载,孔子年十七问礼于老子,地点在鲁地巷党。
第二次问道,《史记》记载,孔子31岁问礼于老子,地点在洛邑。
第三次问道,《礼记》记载,孔子37岁问道于老子,地点在老子故里苦县。
第四次问道,《庄子》记载,孔子51岁问道于老子,地点在宋地沛。
第五次问道,《庄子》记载,孔子59岁问道于老子,地点在陈地。
这五次问道分别发生于孔子人生中不同的重要转折时期,影响了孔子的一生。
孔子自叹不如老子,称老子“犹龙”。
其中《史记》记载,孔子31岁那年,在洛邑第二次问礼于老子,孔子大谈礼制,老子直言不讳地的告诉他,他所追求的周礼已经不符合时代需求了。
况且君子得其时则出来做事,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他还并告诫孔子要去掉“骄气与多欲”。
孔子回去后闭门三天没说话,弟子问其故,孔子答道:
“我遇见有人的思维像飞鸟一样活跃时,我可以用像弓箭一样锐利的论点射住而制服他。
如果对方的思维如麋鹿一样放纵无制,我也可以驱使猎犬一样的论点去追逐制服他。
如果对方的思维像鱼一样遨游在像似深渊的理论中,我可以用钓钩来捕获他。
然而假如对方的思想似龙一般,腾云驾雾,而遨游于太虚幻境,无形无影,令人无法捉摸,我就无法去追逐和捕捉了。
我见到老子,觉得他的思想境界就如遨游于天宇之中的神龙,使我无任何言语可以去反驳他,我很久心神不定,难以测知老子是人还是神。老聃,真是我的老师呀!”
孔子受老子影响至深,曾慨叹“朝闻道,夕死可矣”,可见孔子追求真理之志向不灭。
孔子早年开坛讲学,教化后人;晚年学习《易经》,并加以注释。孔子去世后,弟子集结其精华语录成册,称为《论语》。孔子所创立的儒学是道德根文化最重要的分支之一。
老子生平中的第二件事,也是最伟大的一件事,是亲笔撰著留世一部历史巨著。
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在孔子第五次问道的次年, 时年81岁,回到洛邑辞官,骑青牛西游于秦,过灵宝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述五千言《德道经》,在楼观台讲经说法。
老子著述《德道经》,这是一件了不起的重大历史事件。
因为《德道经》是古今中外唯一一部由圣人亲自撰著留存于世的经典,称之为“一本正经”毫不为过。
《德道经》全文五千言,不见一个人名,没述一个地名,字字珠玑,句句真理,放之四海而皆准。
对他以后的诸子百家乃至是全世界思想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老子也成为公认的“百家之祖”,成为世界上唯物主义哲学的鼻祖、辩证法的老祖。
《老子》成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前期。此书共计五千字左右,最初称为《老子》,而无《德道经》或《道德经》之名,俗称“五千言”。
为何说是老子著述的是《德道经》,而不是《道德经》呢?
对此非常有必要辨析一下,这对后世的文化发展、文化自信、文明影响、社会治理、修身学习、全民教育指引都至关重要。
今天社会上流传的通行本《道德经》版本,是《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八十一章。
然而,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老子》,有甲、乙两种版本,与通行本不同的是,甲本、乙本在篇序上皆是《德篇》在前,共四十四章,《道篇》在后,共三十七章,总共八十一章;尤其乙本在两篇后分别有“德”“道”二字,明确分出篇名。
可见老子《德道经》“德”前“道”后的篇序是战国以来的真传。
这使得自魏晋以来被误名为《道德经》,及颠倒“德篇”与“道篇”编排次序的事实真相大白。不仅如此,先秦韩非子《解老》《喻老》亦言“德”在前。
由此可见,魏晋以前的《老子》实为《老子·德道经》,以“德”“道”分上下篇。
被称为万经之王的《老子·德道经》,“德道”除了有道德的内涵,强调的还是一种为学的次序和次第,而且也符合老子著述的目的,也就是要教导人们把“德”放在首位,作为修身求真的敲门砖,作为完成天人合—实证的金钥匙,作为修身明德成道的第—要务。
告诉人们首先要具备淳厚的德性,然后才能进一步认识天地自然规律。
《老子》以德进道,以事喻道,德道紧相连。
全篇五千言中,“德”字出现45次,“道”字出现73次。淳德归道、明德归道的喻意深刻,凸显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
道总不离德,老子强调,要想修德进道,首先要识德、知德、明德、贵德、守德、行德、累德,当德修到品格升华、物质能量俱足之时,便是明道、进道、入道、合道、了道之日。
这是由“德—”返本于“道○”的自然而然,也是老子五千言中反复论德的本旨所在。故唯恢复以《老子·德道经》命名才符合老子“淳德归道”“全德复道”的创作初心本意。
综上所述,《老子·德道经》是老子为了引领人类修德归道,运用“德”的演化规律分析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分析人的生命规律,而撰写的“一本正经”。
老子是德道文化的开创者,德道文化与五千年前的黄帝法道文化、七千年前的伏羲易道文化一脉相承,共同构成了中华传统道德根文化的主根。
中国文化本身就是围绕“天人合一”“修身立德”而展开的。
换句话说,养天地浩然正气、修身正己立德就是中国人做人处世和为官理政的根本。
新时代国家领导人多次提到领导干部要“严以修身”,而且强调“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是干部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修身立德是为政之基”。“修身立德”的思想可以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根文化的发扬光大。
《老子·德道经》第十七章《善观》中讲:“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博。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老子》全篇五千言,惜字如金,共提到45个“德”,在这里一口气用了5个“德”字。
老子不仅给我们指引了一条从“修之身、修之家、修之乡、修之邦”递进到“修之天下”的人生发展路径,而且还将这不同的修为层次一一对应于“其德”积攒的丰厚程度,更是给我们指明了一条立身处世、治人事天、修善积德、长生久视的光明大道。
《老子·德道经》第二十二章《长生》中讲:“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以早服;早服胃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也。”
常听我们的父母和老辈人规束孩子的口头禅“行善积德”,其文化根源或是文化基因就在《老子》这里。
甚至可以说,老子强调的“重积德则无不克”当中,就藏有历代帝王和士人所追求的长生不老之灵丹妙药,它不是在身外求,而就在“重积德”,就在“修之身,其德乃真”这个文化基因片段之上。
《老子·德道经》通篇都讲的是德和道,讲的是淳德归道圣人之治的系统论。
那么如何学习和掌握《老子·德道经》呢?
除了《德道经》所讲的“可道,可非恒道;可名,可非恒名”的“双可”(开口诵读)教育,“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的损益学习法,“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以及“虚其心,实其腹”等诸多学习方法外,还有四书之首《大学》提供给人们的培贤育圣教学纲目。
这些方法共同构成了学习《老子·德道经》,实践修身明德、淳德归道的方法体系。
《老子·德道经》第六十九章《昆成》中对“道”进行了命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
“大”者“道”也,《大学》实际就是《道学》。
《大学》中开篇就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被后世称为“《大学》三纲要”,强调要了解道,要悟道,要学道,关键就在这三纲要,首要在“明明德”。
那么我们如何获得或是如何做到“明明德”呢?
《大学》也进行了深入论证:“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将这段阐释当中的核心关键词抽出来,逆向排列,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被后世学者称为《大学》八条目。
“八条目”从“格物”到“平天下”,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互相关联着,彼此不分离,就是德道修养渐进的一个深化过程,就是我们实践德道的次第和系统论,是“三纲要”的细化,是实现“三纲要”达到“明明德”的具体步骤和实践方向。
八条目的中心环节,就是“正心、修身”。
《大学》中进一步强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身”,在这里就是指的“生命”,用五德去全面地再造人的“性”和“命”两大系统,就是修身教育的目的和培养目标以及方法。
归纳起来讲,通过“修之身”而明德归道,是人生的终极目标。而“修身明德”四个字,却也正是两千五百年来我们丢失了的关键内容。
正因为在两千五百年当中,我们大部分人已经失去了“修身明德”的基本实践,所以难以解读《老子·德道经》,难以全面地掌握我们民族的《黄帝四经》《易经》等根文化经典。
只有修身明德才能架起通往我们民族根文化的桥梁,从而使我们自由地遨游在《老子·德道经》的智慧海洋之中。
由德进道是—门实践学,是“修之身,其德乃真”的生命再造实证工程学。
德的品格能量层级每上升—步,都有严格的检验标准,容不得半点虚假。
—个人道德能量聚积的厚薄,道光德能的升华程度,都是每个实践者勤修苦炼、日积月累、聚沙成塔的结果。
其心身德道能量所释放的范围都因人而异,深浅厚薄、远近强弱各自不同。
老子所说的就是—个道德实践者德能的强弱程度,是依次由身至家、由家至乡、由乡至邦、由邦至天下逐步聚积增强的过程,是道德持有者自身道光德能辐射的范围大小,以自身的德能为那个区域的众生万物服务,福被家人、社会乃至国家、天下的层级次第。
也是根据贤人、圣人、至人、真人的不同道德层次,其德性能量的德化、教化、感化所起到的自然作用力,其能量释放频率的高低、远近、强弱,而产生的自身道德能量场积存程度的自然流露,是—个有德之人应作的无私奉献。
《老子·德道经》所阐述的大道是宇宙大科学,既有大系统理论,也有科学实证方法,是理论与实践方法的统一体。
要达到大道佳境,德就是进道之阶,成道之舟,合道之梯。老子讲的“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博”是人生修身立命的理论总纲。
《大学》中的“三纲要”和“八条目”,反复强调每个人要重视身体内的道德修养,强调“修身为本”,并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人生不二的追求。
这些都是对《老子·德道经》“修之身,其德乃真”修身明德归道实践最好的注解和教学指导。
《老子·德道经》的德道修身文化,无疑是给在人生旅途上盲目摸索前进的人们点起了一盏耀眼的指路明灯。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