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君儒智库 > 君儒课堂 > 修身健体 > 修身 >
编者按:一个人的情绪与人的健康、生活质量、家庭和谐息息相关。本期选编了系列文章,带您一步步揭开情绪的神秘面纱,并分析了情绪泛滥的严重后果、原因分析以及相关的解决方案:
一、警钟长鸣——情绪失控到底有多可怕
二、揭开情绪之谜
三、母亲的性情关乎全家的幸福
四、构建和谐的家庭能量场
五、情绪泛滥的后果及原因分析
六、修炼情绪
七、如何引导孩子管理好情绪
01 父母的情绪类型
约翰•戈特曼,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是“情绪训练”方面的著名专家。他认为家长大致可分为两种:情绪抹杀型、情绪管理训练型。
情绪抹杀型父母,无法感知自身和孩子内心的情绪,并把负面情绪视为禁忌,一厢情愿地渴望孩子能永远开朗和幸福下去。
情绪管理训练型父母,则会包容孩子的情绪,认为情绪不存在好坏之分,当孩子表达情绪时,能够给予足够的耐心。
父母对孩子的情绪给予充分地接纳和理解,孩子才能真正地幸福成长,并最终走向成功的人生。
你是情绪抹杀型家长,
还是情绪管理训练型家长?
带孩子去看牙医,接受龋齿治疗,孩子却吓得不肯配合,对家长牙医拳打脚踢。
“我讨厌看医生!我要回家!我怕疼!”
孩子在医院里大声吵嚷,让家长感到很难堪。再瞧瞧其他孩子,安安静静地排队等候。一股无名火油然而生。情急之下,四种不同类型的家长会产生不同的反应:
1. 缩小转换型家长:想尽办法哄孩子接受治疗,用奖励“诱惑”孩子
—— 如果你不哭不闹,像个男子汉一样,让大夫好好检查一下,爸爸答应给你买个游戏机,好不好?
面对哭闹不止的孩子,家长急于让他配合治疗,于是用奖励来“诱惑”孩子,这种类型的父母就属于“缩小转换型父母”,缩小和忽视了孩子内心害怕的情绪,迫不及待将重点转移到其他事物上。
对于缩小转换型家长来说,孩子的情绪没那么重要,他们对于孩子的情绪不以为然。
例如,当孩子疼爱无比的小狗不幸死去,孩子忍不住伤心大哭时,这类家长往往会漠视孩子的情绪,冷漠地说:“这点小事都哭,至于吗?”。
缩小转换型家长认为喜悦、快乐等情绪是好情绪;相反,生气、愤怒、悲伤等情绪就是不该有的坏情绪,于是极力逃避。
在这种类型父母的教育下长大的孩子,在感受和调节情绪方面会表现得比较迟钝。
由于家长不重视孩子的情绪,孩子不但会产生不被他人重视的感觉,而且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孩子对于自己正在经历的情绪,也无法分辨对错,于是陷入彷徨和困惑中,一点点失去自信。
一旦不能正视自己的情绪,自然也就无法知晓如何调节自我情绪了。
身边不乏因为失恋而用暴食或疯狂购物等方式来发泄的人,这些人大多都是在缩小转换型父母膝下成长的。
由于无法正视自己的情绪,因此他们试图用更快捷且简单的方式来转换心情,要么干脆逃避问题。
2. 压抑型家长:故意摆出一副咄咄逼人的表情,严厉训斥
—— 哭什么哭,赶紧给我把眼泪擦干净了!
—— 男子汉怕看牙医,那怎么行?赶紧给我安静点。
压抑型家长同样是不重视孩子的情绪,把悲伤、生气等情绪看作是坏情绪,甚至极力把孩子的负面情绪看作是错误,每当孩子有情绪流露时,就会加以训斥,甚至是惩罚。
压抑型父母认为负面情绪是阴暗的,一旦允许孩子产生这样的情绪,就可能会带坏孩子的性格。出于这种担忧,他们会对孩子的情绪进行全方位的严厉管束。
当孩子哭或生气时,压抑型父母会偏执地认为,这都是因为孩子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表现出的行为,而不是想着先弄清孩子哭的原因,常常是单刀直入地一句:“不许哭!”有时甚至会大打出手。
压抑型父母照顾下长大的孩子,自尊感非常低。
女孩通常会表现出意志消沉,带有忧郁倾向,且情绪调节能力不足;男孩则具有冲动或攻击性行为倾向,生气时会本能地用拳头解决。
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仅因为表露了情绪就受到斥责或打骂,所以也只能用同样暴力的行为来表露情绪。
据研究表明,压抑型父母照顾下长大的男孩,会更早学会吸烟、喝酒,也会比较早熟,较早地萌发性意识,参与青少年犯罪的概率也较高。
3. 放任型家长:看不得孩子楚楚可怜的样子,恨不得龋齿长在自己的嘴里。
—— 要是你实在不想让医生检查,那咱就回家吧!
—— 反正这是乳牙,到时候都会掉的,再长新牙。
不同于缩小转换型家长和压抑型家长,放任型家长倒是能认可孩子的情绪,也不会刻意将情绪划分好坏,对于孩子身上的所有情绪都可以接受和包容。
乍一看,这种类型的父母应该是理想型的好父母。然而,放任型家长顶多止于认可和接受孩子情绪这一步而已。对于孩子的行为,放任型家长并不能给孩子较好的建议,不会为孩子的行为划定明确的界限。
这种类型的家长虽然能接纳孩子的情绪,但对孩子的行为一概称没关系,甚至是鼓励孩子。
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个人情绪得到了尽情地宣泄,因此生长在放任型家庭的孩子,理论上应该能很好地调节情绪。
然而,这些孩子的情绪调节,只有在意识到行为的界限时,才会变为可能。
如果随心所欲地做出任何行为,家长都视为无所谓,放任孩子,孩子便会认识不到行为的界限,变得凡事都由着自己的性子,以自我为中心,分不清哪些行为才是合理可行的。
由于这些孩子的所有情绪都会被父母接受和包容,因此往往会陷入自我崇拜,凡事只考虑自己的情绪,无法体谅他人,因此在朋友圈子里也会显得相当不和谐,甚至遭到排挤。
并且,因为和同龄人相比,其心理不够成熟,感觉自己不如别人,因此会自卑许多。一直以来只习惯于无节制地宣泄情绪,却没有表达和处理情绪的机会,所以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相当欠缺。
很显然,以上3种家长都属于“情绪抹杀型”,均不可取。
作为家长,不但要理解和包容孩子害怕看牙医的情绪,更应该进一步开导孩子,好让他在今后面临相似矛盾和痛苦时,能够独立摸索出解决的方法来,最终做出最佳选择。
4. 情绪管理训练型家长:
—— 爸爸小时候看牙医也特别害怕,那时我就使劲抓住奶奶的手,心里默数到十。
—— 而且从那以后,我每天都认真刷牙,不让蛀虫再侵害我的牙齿。
情绪管理训练型家长,不仅能够包容孩子的情绪、理解孩子,还会对孩子的行为划定明确的界限。
告诉孩子,爸爸小时候也同样对看牙医怀有恐惧心理,这就与孩子形成了纽带,再进一步探讨当时是如何克服这种恐惧的,并询问孩子的想法,最后对今后如何积极护齿给出建设性意见。
情绪管理训练型家长,不会把情绪泾渭分明地归类为好和坏。他们重视孩子的喜悦、爱和快乐;同时他们也认为,悲伤、恐惧和愤怒理所当然也是生命中不可分割的情绪。
就好比,不可能每天都是阳光明媚的艳阳天一样,有时刮起一阵风、下一场暴雨、雾霭弥漫或飘下鹅毛大雪,这样才是真正的四季,哪样都不能少。
关键是,在包容了孩子的所有情绪后,务必要给孩子的行为划定明确的行为界限:你可能很不喜欢看牙医,但并不能因为这样,就对牙医拳打脚踢;而且,对待龋齿,是不能逃避和拒绝治疗的,如果放任不理,只会让牙齿更恶化。
为孩子划定行为界限,有两个简单的原则:首先,不做对他人有害的行为;其次,不做对自己有害的行为。
冲着牙医拳打脚踢,这是对他人有害的行为;放任自己的龋齿恶化下去,就属于对自己有害的行为。
在不超出以上两个界限的范围内,给孩子最大限度的选择性。
爸爸温和却坚决的态度在给孩子吃定心丸的同时,也能刺激孩子寻找更积极有效的方法:“我会在心里数到十”、“以后我会少吃糖、一定要认真刷牙”等非常不错的点子。
在情绪管理训练型家长教育下成长的孩子,明白无论是何种情绪都是正常的,是自然生活中的一部分。他们会因为家长肯倾听自己的心声,并且接纳和理解自己而感到强有力的支持,于是信心倍增,从而,也会对家长产生信赖感和纽带感。
当父母对孩子的情绪给予充分地接纳和理解时,孩子才能真正地幸福成长,并最终走向成功的人生。
02 孩子情绪问题的产生原因及解决
孩子的异常情绪类型:
情绪失控
很暴躁,不会控制情绪,容易歇斯底里。
情绪压抑
过早懂事,形成讨好型人格,失去自我。
孩子的情绪问题的产生原因:
1、父母的言传身教,孩子从父母身上习得的行为模式
家庭中有脾氣暴躁,性格急躁,沒有耐心的父母。人一旦情绪失控,就最容易切换到自己最熟悉的模式——应激反应。
要想孩子平和、大气,首先父母得做个榜样,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情绪环境。
父母都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每个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引导孩子学会管理情绪最好的方式,就是父母本身可以很好地管理自身情绪,【身教】比【言传】意义更大。
父母首先要能够清楚认识到自己的情绪,然后再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自己的孩子。
2、家庭根本法不统一
家里大人带孩子各有一套方法,甚至相互矛盾。容易造成孩子很会察言观色,做事没规矩,很任性、爱哭闹。
家庭统一根本法,给孩子设立边界,让他知道哪些是合理的范围,越界就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有了边界,孩子心里反而是有安全感的,情绪自然能稳定下来。
“世交圈”拼养
让孩子从小接触多元的成长环境,自动吸收正确的相处模式,合理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意识反馈处理仓促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怕麻煩,觉得孩子动作慢,做不好,父母有各种的包办代替。孩子在缺乏真实体验和思考的机会,以及总结的过程。
因此,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的大脑在运行过程时,“处理”极不细致、太快。造成“输出”时粗燥,无良好结果。这是做事不专注的典型,浮躁、不踏实。长期形成下来,脾气也是急躁、不耐烦。
在学习、生活中,时时处处练习慢而完整的意识反馈。给出一个明确指令“名词+动词+数据”后,需要家长耐心等待反馈,切不可催促。生活中有慢而完整的做事习惯,就容易专注。
慢养
为孩子创造环境,独立自主的亲自动手劳动的机会,多给予孩子深度思考,自行解决问题的机会。以年为单位去训练固化孩子的行为习惯,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有足够的耐心,不打断,少干预,多等待,多鼓励。
4、父母的限制性信念
控制型的家长,给孩子植入了限制性的信念,让孩子无法顺畅表达自己的想法。孩子的意识反馈无法正常输出,造成情绪堵塞。
5、父母的思维逻辑和语言导向负面
父母各种控制性、威胁等各种负面的语言只会增加孩子的羞愧感,打击自信心,让思维瞬间“短路”。
03 引导孩子表达、管理自己的情绪
很多家长被孩子发脾气这件事困扰,其实孩子愿意在你面前哭闹、发脾气,说明他愿意与你做正面情感的交流。所以当孩子有一些我们常人无法接受或理解的行为时,首先要意识到,这是孩子又有了困难,需要我们提供帮助。
孩子“发脾气”和孩子“哈哈大笑”的性质是一样的,都是情绪的一种表达方式。在孩子的成长阶段,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绪问题,当孩子心情低落时、遇到挫折时,便会以发脾气的形式来表达。其实情绪并没有好坏之分,喜怒哀乐都是自然发生的。
一、教孩子认识情绪
认识情绪是第一步,当情绪来袭,可以用三个问题来帮助孩子认识情绪:
1 |
1、 可以问问孩子或自己,刚才发生了什么?
|
2 |
你现在的心情是什么? |
3 |
你做了什么? |
二、倾听孩子的情绪
三、管理情绪的方式
关于情绪管理,爸爸妈妈可以提前给孩子装上【刹车】,以免【翻车】,比如教会他们转移注意力、肌肉放松法,还有一个很管用的办法就是【红绿灯情绪控制法】。
“孩子,你可以对任何人生气”:这样情绪教育,孩子永远不毁在“懂事”上
我们还可以将负向情绪转化为生产力。
情绪能量的转化方式之一是——动能
其实我们经常会发现孩子会在蹦蹦跳跳或玩耍过后就把刚才闹情绪的事给忘了,这是一件好事情,说明孩子用运动的方法把负向情绪转化掉了。通过运动来转换负面情绪是一种积极的方法。相反如果孩子是通过砸东西、摔东西来转换负面情绪,那就是消极的方法了。
情绪能量还有一种转化方式——声能
积极转化的声能有唱歌、大笑等,消极转化的声能有大叫、骂人、哭闹等。作为父母应该引导孩子用积极的方式转化他们的负向情绪,唱唱歌、打打球、做做游戏等等。
即使理解并接纳了孩子的情绪,效果也不会立竿见影。尤其是长期在压抑型环境下成长的孩子,由于家长对孩子的情绪长期以来的不重视,以至于家长改变过去“冷漠”的态度,摇身一变为情绪管理训练型父母时,孩子会没法立刻接受并适应,觉得家长的这种改变很陌生的,很别扭。
而家长由于没有得到孩子立竿见影的回应,容易一下子失去信心,很失望,这时很可能如同泄洪一样,一下子崩溃,于是不再对孩子抱有任何奢望,完全放手,沦为放任型父母。
与此同时,一向对父母的干涉表示强烈反感的孩子,一旦父母真正放手不管,又会表现得不太情愿。
当他们成年后,大部分人会对父母心生抱怨,责怪家长未对自己管教到底:“那时我年纪小,是非观念模糊,父母哪怕打骂,也应该及时纠正,阻止我误入歧途啊!”
是的,无论任何情况,家长都不应该松开牵住孩子的手。当尝试与孩子进行情绪共享时,应该不懈地坚持和努力。
科学研究表明,一种习惯的形成,平均需要21天时间。而让某种行为成为一种潜意识行为,就需要63~100天。也就是说,只要努力坚持两三个月,便会习惯成自然。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