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儒官网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电话: 010-68647526

儿童读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君儒智库 > 师资培训 > 儿童读经 >

读经教育入门六小篇之四-读经教育的基本原理

时间:2019-03-12 | 来源:| 作者:

既然要做教育,我们应该先了解教育的本质,然后仔细地检查古往今来的教育。看看它们的理论是本质的呢?还是外围的?尤其我们自己选择了读经教育,还想进一步去倡导教育,更应该检视看看,你所要从事的读经教育,是立基于教育的本质处?还是附着在教育的外围处?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握读经教育做为一种教育活动的意义所在。

 

 

《读经教育的基本原理》

 王财贵

 

 

 

读经教育的基本原理

 

时间:2010年1月2日
地点:台中教育大学第一届读经倡导员培训会
主讲:王财贵
修订:王财贵

 

 

     ▼
精彩摘录
 

基本原理

原理可以说是事物所以成立的内在理由,要把握一件事物的原理,首先我们要做一种推原的工作。例如我们讲读经教育,首先应该问:读经教育这个观念,凭什么而可以成立?凭什么而有价值?凭什么而值得我们去了解,去实践,甚至去坚持,去倡导?

我们要给出理由,深透了那最内在的理由,我们去教读经,才不是盲目的,我们去推广读经,才不会再有疑惑。要真正回答这一连串的问题,我们必须对读经教育推原一番。要到什么地方呢?又怎么推呢?这种工夫看起来似乎不很容易,其实也不很难。子夏说,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只要从眼前的事物开始,一步一步提问,一步一步解答,如同《桃花源记》里的渔人,循着一条踪迹,往前走,就可以渐渐深入,找到源头了。

譬如:我们可以从名号开始,这也是孔子正名的思想。既然用的是读经教育这个辞,我们就可以推进一步,知道它是一种教育。所以,我们要以教育为背景,来思考读经的意义。假如不从教育的立场来讨论读经问题,那么读经就不能够称为是一种教育的理论。如果能够推原到教育的意义,从教育的意义出发,而可以讲到读经,那么,读经就可以成为教育中的一种理论,叫读经教育理论。

基本原理处──从教育的基本的原理出发的教育理论,它越是从教育的核心处出发,就越切中教育的本质本义,这种教育理论就是可靠的优良的教育理论。反过来说,我们如果能够把握教育的本质,就可以开出可靠的、优良的教育理论。要知道古今中外的教育理论,不一定都合乎教育的本质,也就是不一定都是可靠的、优良的。因为教育是一件大事,展开来有其广阔的内涵,有些教育理论,不一定从教育的本质出发,而只是围绕在教育的外围。虽然所谓“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外围也是有相当意义的,也是有效的,但外围毕竟是“末”,本质才是“本”。

《大学》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本为先,末为后;本为终,末为始──不是“本为始,末为终”啊,是“本为终,末为始”,因为有终才有始。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所以终是与本相配的,而始是和末相配的。假如我们把握到教育的核心的意义,从内在的原则出发,我们就可以说,我们把握到了教育的本质。那把握到教育的本质的教育理论,应该就是最高明的最可靠的教育理论。

 

教育的唯一目的

 

教育只有一个目的,读经教育也只有一个目的,而这个目的应该合乎教育的目的才对。我们谈教育,但教育不是人生首出的观念,教育还有它的目的,教育的活动是为教育的目的而开展的。没有教育的目的,也无所谓教育的行动。教育的目的一转向,教育的行动也要跟着转向。所以讨论到教育,最首要的议题是要明白教育的目的所在。那么教育的目的在哪里呢?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在教人“成人”──成为一个“人”,而成人的标准应该在于“人性”。所以教育要针对人性,要开发人性,让人性尽情地展露出来,就是使人成为一个“人”。这是一个分析命题,是不言而喻,不必再争论的。

但何谓人性?则不容易说明。中庸所谓“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首先“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可见一个顺着自然生命生老病死的人,并不一定能够尽其性。

要尽其性,必须有所开发,此即是教育的功能。而且“能尽其性然后能尽人之性”,教育,不只要一个人尽自己的性,还要进一步尽所有人的性,这就是教育的扩大,教化的流行了。而人性的内涵是无穷的,“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人性的开发,一定要达到人德通于天德,才算是完美的“人格”。现代西方人的也有类似的讲法,他们说人要与自己和谐,与社会和谐,与自然合谐。能尽其性,相当于人与自己和谐,能尽人之性相当于人与社会的和谐,能尽物之性相当人与自然世界的和谐,而赞天地的化育就应该是人与宇宙创造的和谐,这一步西方人还没讲到。纵使西方人在宗教上可以讲到天地的化育,但那是上帝独有的事,还不能够讲人可以到达赞天地而与天地参,他们还是把宇宙当做外在的存在,把上帝看作超越的主宰。

中国的智慧是内外相及,物我一体,这种境界西方人还没说到。不过,现代的中国人忘了自己的学问,以西方人为标准了。最近西方人出来讲这些和谐,我们都叹为至理名言。为什么我们会赞叹它是至理名言呢?因为它确实是人类内在心灵的追求啊。而合乎内在心灵的追求,我们可以说是本于人性而起的追求,那本于人性而起的追求并不是现代人才有,更不是西方人所独有。凡是人,默默中都有,因为人性本来如此!   

人性既然如此,则尽其如此之性,便是人生先天的,应有的追求,这应当也就是教育的目的之所在。所以凡是圣哲莫不因其所洞见之人性而向往之而自我教育之,并以此教育群众,期使人人都能尽其性。

我认为,我们对教育,也要有这种高度的目的,要不然,教育为何而做?我们的教育往哪里走呢?现在请各位思考一下,近十几年来,教育体制所施行的九年一贯教改计划,首先有没有这种目的存在?甚至从民国以来,教育部历来所拟定的教育宗旨,有没有涵蕴这种目的?也就是有没有致力于这种目的的追求?倾向性有多强烈?针对性有多准确?你就可以断定出来,这个民族这个国家,他的教育能不能办好。如果连目的都失去了,就如射箭,“的”的意思就是箭靶,射箭一定要对准箭靶的红心,才有可能射中,如果连箭靶在哪里都不知道,随便射,怎可能射中?所以,教育首先要把握这个“的”,一切为“成人”之的而设立,一切回归于此“人性”之的。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08 君儒(北京)国际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5256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702001250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10-52420877 010-68647526 地址:北京市西长安街万达广场CRD银座B座1205室
微信扫微码

关注官方微信